2014年藏界观察:私人收藏专场成拍卖新趋势

      京鲁苏构成收藏势力半边天
      
      近日,据雅昌艺术网2014年6月400买家服务中心数据显示,北京、山东和江苏以18%、18%和17%的数据份额明显超过其他省份,成为艺术品消费和收藏主力。而人气画廊的分布也更加广泛,除了北京、广州等地,南京、成都、青州等城市也榜上有名。在咨询热度上,上榜艺术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中李津、范曾多次上榜。江苏画家周京新、范扬、赵怡文也曾名列榜单。咨询热度彰显了艺术家在艺术品成交过程中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资深藏家,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鉴赏专业副教授薛翔认为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藏家主要集中在江苏、北京、山东等地是与这些地方的经济和人文因素有关的。传统的文化底蕴以及长期以来比较高的艺术关注度为藏家提供了人文基础,而突出的经济实力也为藏家提供了经济支撑。但薛翔认为这一现象并不令人欣喜。“现在收藏界藏家人多质差,出钱频率高,文化贡献却较差,文化开创性不高。”薛翔说。
      
      中国藏家国际拍场崭露头角
      
      近年来,中国藏家在国际艺术品拍卖上频频出手。7月9日在伦敦苏富比举行的拍卖会上,中国买家以6,802,500英镑的破纪录价格拿下了画家老扬·布吕赫尔的作品《伊甸园与人类的堕落》。在不久前公布的“全球十大艺术收藏家”名单,中国香港企业家郑志刚就位列其中。
      
      对中国藏家频频在国外大手笔购买艺术品这一行为,着名书画鉴藏家萧平认为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艺术品价格高,这就促使国内藏家转战国外市场捡漏拾遗。二是一些国外收藏家的藏品比较新鲜,对于国内市场来说比较有吸引力。“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不仅表现了我们国家经济状况的良好局势,也带动了一些从前从国内流失的艺术品的回流。”
      
      与此同时,薛翔也提醒藏家注意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日本在艺术品收藏上是我们的榜样和前车之鉴,很多中国人现在乐于模仿日本,纵观日本收藏史,我们可以看到,收藏上高峰与经济发展相对应。70年代的泡沫经济促使日本国内收藏上的昙花一现,这是中国应该警惕的。”
      
      最近几年,中国收藏家的国外竞买行为被戏称为“土豪的疯狂举牌”。对此,薛翔认为,国内收藏界还普遍存在跟风、人云亦云、目光短浅等现象。
      
      私人收藏专场成拍卖新宠
      
      艺术市场的活跃和藏家的藏品规模成为拍卖场上一开始设置私人收藏专场的原因之一。今年春拍北京三大拍卖公司推出多场私人收藏专场均以高成交率结拍。私人收藏专场这一拍卖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收藏投资者认可与参与。
      
      私人收藏专场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私人收藏的藏品来源真实可靠,多出于资深藏家,这些藏家的收藏经验丰富、鉴赏水平高,拍品整体档次较高。但萧平提醒买家,私人收藏专场虽然有许多有眼光的收藏,但也存在一些质量不好的作品。“私人收藏品的价值评定与藏家个人有很大关系,社会评价高,名声好的藏家其作品可信度会相对高一点。”  谈到作为一个好的藏家或者高水平的藏家应该具有哪些品质,萧平说,“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对艺术有研究。其次,藏家本身也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藏家也可以向有眼力的顾问进行咨询。中国的收藏市场如此庞大,不能要求藏家面面俱到,但至少要做到术业有专攻。”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