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33米丝绸之路地图回归起点 5月3日赴嘉峪关展览

明代33米丝绸之路地图回归起点 5月3日赴嘉峪关展览保利八周年春拍将推出重要拍品——描绘了明代丝绸之路全貌的30米巨幅绢本青绿山水地图手卷《蒙古山水地图》。在甘肃嘉峪关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5月3日至6日,这件500年前的宫廷地图珍品将回到图中的东部起点嘉峪关,在嘉峪关城市博物馆三楼举办规模盛大的“起点——明代丝绸之路巨幅地图长卷嘉峪关大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代宫廷画家绘《蒙古山水地图》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刘金库

明代 丝绸之路大地图(古名:蒙古山水地图)

设色绢本 手卷

59×3012cm

估价待询

展览:“丝绸之路”展览,意大利罗马国家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鉴宝》2013年1月刊,总第72期。

2.《收藏家》2013年第4期,总198期。

3.《中国文物报》2013年1月30日,第372期。

4.《京华时报》2013年3月27日

出版:林梅村《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

本幅地图高头大卷,采用中国古代地图传统方式“手卷式”手绘而成,纵59厘米,横3012厘米,绢本设色,原藏于日本藤井有邻馆,2002年回流到国内藏家手上。根据图中出现的嘉峪关,可知是在明代嘉靖三年(1524)明军退守嘉峪关之后,另因图中绘制的关口无“永兴后墩”(今称“长城第一墩”)图示,亦可推断绘制时间要早于修建“永兴后墩”的嘉靖十八年(1539),此图绘于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即1524年至1539年之间。此图回北京后,时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的傅熹年先生进行了初步鉴定,以为恐非清代之物,至少是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

一、历史价值:此图为中国古代地图高峰中的巅峰之作

蒙元和大明王朝是我国传统制图学的高峰期,受朱思本、罗洪先、陈祖绶等著名制图学家影响,明代使我国传统制图学走向成熟阶段。此《蒙古山水地图》则是高峰时期的巅峰之作。如果入藏博物馆,定为一级品毫无疑义。

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的《两仪玄览图》(今藏辽宁省博物馆)和《坤舆万国全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的地图都是土生土长的,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地图与山水画的起源相同,地图与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它们的发展过程中,有些精美的地图也可称为是山水画,亦图亦画的现象还是很多的。有些图明明是地图,却画着相当精美的山水画。早在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三“述古之秘画珍图”中就列有数种著名的古地图。比如古代著名制图学家裴秀(223~271)绘有《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他总结出的“制图六体”,即分律、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奠定了中国传统制图学理论基础。包括后来的天文学家张衡的《地形图》和虞茂氏的《区宇图》等。这里并没有把实用性的地图和艺术性的山水风景画明显地区分开来。

纵观此《蒙古山水地图》,其绘制手法,是以青绿山水画法为主体,表现出高山大川的恢弘气势,展现从嘉峪关到天方(今阿拉伯的麦加),凡211个西域地名,堪称明代陆路“丝绸之路”地图。此图与明代洪武二十三年绘的《大明混一图》(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相媲美,是中国人在十六世纪所绘的、具有很丰富的世界地理知识的、手绘珍贵地图。

此图命名为《蒙古山水地图》,源自背面尚友堂的题签。其所谓“蒙古”,指称雄居欧亚大陆的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当时的中国已经是大明王朝。蒙古四大汗国后续王朝,指的是属于窝阔台汗国的“撒里畏兀儿部落”、属于东察合台汗国的“亦力把里国”、及帖木儿汗国等地区。

《蒙古山水地图》全图采用山水画的形式绘成,图中标有211个明代西域地名,地名均为方块汉字。然而,其地名并不是汉语的地名称呼,而是突厥语、蒙古语、波斯语、粟特语、阿拉伯语、希腊语、亚美尼亚语等外来语的音译地名。图中的路线图也是从嘉峪关出发,取道苦峪城西行,正好是明代从嘉峪关西行的陆路“丝绸之路”。图中的路线,与徐松在《西域水道记》记载的路线:出嘉峪关后南下疏勒河西行。

本地图的终点站是“天方”,即伊斯兰圣城——麦加,与明初陈诚在《西域行程记》、马欢的《瀛涯胜览》二书中的地名一致。麦加在元代时称之为“天堂”(见元末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更加佐证此图为明代地图。

此图与陈诚《西域行程记》中的从嘉峪关——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城)路段,完全一致,因陈诚最远就到过哈烈。另据图中所标识的哈烈为“黑楼”,可知与明代西域使者傅安在《西域见闻录》(书已佚,存有《公西游胜览诗卷序》)“黑鲁”同音,同一个地方。

另外,根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近八年的研究力作《蒙古山水地图》(文物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研究,对比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发现的宫中彩绘抄本(为明代兵部或礼部用图),并证明《蒙古山水地图》原本为嘉靖皇帝用图。

据林先生的研究:称之为唯一能与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1375)、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骊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世界四大地图相媲美的大地图。

二、艺术价值:此图为明代《千里江山图》典范

中国古代图画是不分家的,图中有画,画中有图,如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样。余定邦先生在《中国地图学史》一书中的第四章,阐述了地图中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及制图中的视觉艺术等,他认为“一直到清代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国地图学才完全脱离视觉与文学学科的传统,成为一门展示的学科。”

中国山水画是描写自然山川为主体,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以文化的内涵和审美意识。山水画是一种感性的审美作品。而古代中国的地图与山水画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中国古代地图多弥漫着绘画的气息,精美、形象、生动。在中国文化中,地图不但用来表示距离,也用于显示权力、进行教育以及美学欣赏。因此,“描述”在中国地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即对自然及人文景观以一种写生式的阐述。它同样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将地图学和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研究此《蒙古山水大地图》才有意义。

纵观此《蒙古山水地图》,全图作小青绿,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绘制,尤其开头嘉峪关部分,山石间勾略皴,用笔细劲而块面分明,并以清淡的石青和浅浅的赭石加以渲染。树叶的勾、点染亦见疏散,敷色也清淡。作品构图采用平远的手法,重山连绵,错落有致,山间雄关萧寺,从绘画风格上,明显透露出明代中叶、吴门画派仇英的风格。

中国古代图画是不分的,如果将此《蒙古山水地图》与敦煌第六十一窟中的一幅壁画《五台山图》对比,就会一目了然的。

《五台山图》是广为人知的敦煌第六十一窟中的壁画。内容是五台山全景,彩色绘就,相当精致,表现了五台山佛教圣境全貌。图中主要描绘五台山的地形和寺庙,在图的下部绘出由太原、镇州通往五台山的两道路,河流以直线描绘,山峰、寺庙、村镇、树木等均采用体形象化的山水画法,其间点缀着朝圣香客和过往行人,增添了佛教圣地的宗教气氛,建筑物和地理名称注记达百余处。从山峰、河流、村镇、路、寺、庙的平面定位、表注和地名注记。正是由于这幅《五台山图》壁画,才使得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按图索骥.找到了极具价值的全木结构的庙宇——太佛光寺。

明代地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图例的出现,应该是明代地图绘制的最大创新之处。罗洪先所绘《广舆图》在存世古地图中首次出现了列有山、水、道路和政区等建置的图例二十四种。

其实,《蒙古山水大地图》考量一个学术问题:如何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地图中所蕴含的历史和科学之外的文化艺术内涵,这又是古地图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首先,此《蒙古山水大地图》,画家以“咫尺有千里之趣”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采用大型长卷式构图,以游走观看山水的方式表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将视觉移动过程中的连续画面统一在想象的空间中,描绘了千山万壑、江河交错的壮丽河山。如果说明代是继南宋形成了山水长卷历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的话,那么此《蒙古山水大地图》则堪与北宋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相媲美。《蒙古山水大地图》自然景色描绘得更加细致真实,用矿物质的石青、石绿上色,使山石显得厚重、苍翠,画面爽朗、富丽,色泽强烈、灿烂。画面着意刻划出自然景色,既概括地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森气象,又精心地勾画了幽岩邃谷、高峰平坡、流溪飞泉、波涛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使千里江山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显示了西亚山河的壮丽多姿。作品构图周密,色彩绚丽,用笔精细,在继承青绿山水传统技巧的基础上也有所发展。自然景色中的山峦、道路、阳光、大气、草树,虚实结合,疏落有致。古城与山水融合自然,使浩大构图犹如一气呵成。尤其成功地是作者按照作品主题和画面构图的要求,综合布置高远、深远、平远景色于一幅画面中,主次分明,变化有致。在笔墨色彩运用上,强调统一又富于变化,全幅青山绿水的鲜亮色调相当强烈,但其间又以不同浓淡和不同的色泽来渲染树石水天,形成变化多端的效果。

其次,彩绘地图无论从表现技法还是艺术形式来说,所体现的艺术价值都要更高,且此《蒙古山水大地图》为孤本,更加珍贵无比。本彩绘地图着意刻划出形象轮廓,主要还是运用青绿山水传统的勾勒法,但也融会了其它技法,如城市用界画,树干用没骨法,远山有写意用笔,山坡有皴法和点染,丰富充实了青绿山水的表现能力。在描绘对象时,用笔十分精细,一丝不苟。

最后,此《蒙古山水大地图》的处理手法是:山石先用墨色勾皴,再用赭石打底,后施青绿重彩,大胆将石青、石绿以墨骨法烘染山峦顶部,显得青山叠翠,鲜艳厚重,大面积的青绿山水,与平涂的场面形成了对比;同时用单纯的石青石绿概括简练的表现出大自然千变万化和绚烂生动的色彩。这种石青、石绿以墨骨法烘染的处理方式,是对唐以来青绿山水技法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当时中国画家对自然色彩的驾驭能力。

综上所述,此《蒙古山水大地图》可以说代表了青绿山水图画在明代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此图的用色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结构,并受其支配和影响,已形成了一整套用色的理论和方法,重视色彩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应是最主要的艺术特点。自然界的色彩虽极为复杂丰富,但中国古代画家用主观性很强的青绿山水色彩来画出地图。讲究的是以尽可能少的颜色,变奏出丰富的内涵,这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界色彩高度抽象的概括能力。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的图画以青绿重彩为表现语言,宗白华先生称之为“色彩的音乐”。此《蒙古山水大地图》正是如此。中国传统绘画逐步走向对水墨倾向的独特审美心理,是中国画家向着自然本质的追求。既有实用价值,又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本《蒙古山水大地图》虽然华丽壮观,却表现出一种质朴的气质。既取法水墨淋漓写意山水的恢宏气势,又以泼辣的青绿挥洒创立了新的青绿风格。墨与色,两者互为作用,色可助墨之光,墨亦可借色之彩,构成了古代地图的光辉乐章。

此《蒙古山水大地图》不仅仅是21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重大新发现,而且被专家称之为唯一能与现存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中世纪世界地图《伽泰罗尼地图集》(1375年绘)、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洪武二十三年《大明混一图》(1389年绘)、京都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藏朝鲜李朝太宗二年《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1402年绘)、威尼斯马尔西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毛罗世界地图》(1459年绘)世界四大地图相媲美的大地图,让人无比的兴奋!《蒙古山水地图》手卷的面世,必将推动丝绸之路历史、考古、语言和地理研究的深入,为当今中国学术乃至世界学术开辟一个新的学术天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