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海:对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主要成就的认识

如果把1992年作为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起点,那么自此至今年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了。回顾这二十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文物艺术品拍卖不仅推动了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散失在海外的大批国宝的回流,推广普及了文物艺术品收藏,而且还对我国的文物保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一)文物艺术品拍卖推动了文化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和国际地位

二十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拍卖人的规范运作,收藏群体的积极参与,艺术品投资机构的不断介入,让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屡屡爆出的高价位,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国际地位,

1994年3月,中国嘉德在北京长城饭店举办了首次中国书画、油画拍卖会,总成交额达到1300多万元,为当时的社会公众所瞩目。2011年5月25日, 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在北京圆满收槌,总成交额达53.23亿元人民币,是94年首次拍卖会成交额的400多倍。

书画这种独具魅力的东方艺术一直为国人所爱。长期以来,从米芾到唐寅,从清初四王到扬州八怪,从张大千到齐白石,他们的作品贵比黄金,重金难求。但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在国营画店,齐白石的贝叶草虫三-五元一尺,李可染的山水中堂十几元一张。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荣宝斋悬挂的名家书画不过三五百元。艺术价值虽然并不等同于价格,但价格却能反映出人们对艺术的珍视程度。1992年10月,深圳市动产拍卖行举办的“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上,何海霞的《雄心壮太华》以12.5万港元成交,一举夺得全场最高价,各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从国营书画店的三五百元人民币,到特区拍卖场上的12.5万港元,这么大的价格悬殊充分说明了拍卖的作用。

二十年来,中国书画开始在市场价格上屡创新高,其发展速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李苦禅的《英姿飒爽》立轴,1996年以13万元成交,2005年春季再次推出时,已是319万元的身价。1994年11月,中国嘉德推出齐白石《山水十二开册页》,成交价高达517万元,2003年,中贸圣佳拍卖公司上拍一件齐白石《山水八开册页》,成交价为1661万元。

在拍卖市场发展初期,除了从事美术史和古代书画研究的专业人士以外,知道张先或者钱维城的人没有几个。1995年,北京翰海以1980万元拍出北宋张先《十咏图》之后,人们开始关注中国古代书画。此后,宋徽宗《写生珍禽图》、米芾《研山铭》、索靖《出师颂》、陈洪绶《花卉册页》、鲜于枢《石鼓歌帖》等书画作品的价格屡屡攀高。今天,从吴门四家到清初四王,从八大山人到扬州八怪,只要有精品浮现,一定会拍出令人难以猜测的天价,亿元拍品已经司空见惯。可以说,拍卖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书画价格的增长速度。

瓷器是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另一个重要门类。与古代书画不同,它一开始就受到拍卖企业和收藏界的高度重视。但早期内地古代陶瓷拍卖似乎无法摆脱香港、纽约市场的影响。多年来,这两大市场动辄成交上亿元的艺术品拍卖活动引领着中国古代陶瓷的世界行情,也造就着一个又一个价格神话。但是仅仅在中国艺术品拍卖恢复3年之后的1995年,北京翰海就以420万元拍出一件明宣德青花十棱洗,以1210万元拍出一件明永乐青花葫芦瓶。自此,全世界的收藏家开始注意北京。2002年秋季,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耳琵琶尊以1100多万元人民币成交,而这只琵琶尊几年前的拍卖成交价只有200多万元。2006年春季拍卖当中,中国嘉德推出的一件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的价格创下了中国明清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随后,在翰海春季拍卖当中,古董珍玩专场实现了1.85亿元的理想成绩。2008年,中国嘉德春拍瓷器工艺品部分共推出7个专场,成交额超过2.2亿元人民币,其中五件拍品的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元,其中一件“清乾隆釉里红团龙纹葫芦瓶”以1232万元成交。可以看出,瓷器古董珍玩市场也步入了一个价格快速上升的时期。

油画是近年来美术工作者、拍卖企业、投资家、收藏家共同关注的焦点。说到油画,仍然不能不说到拍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油画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它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投资价值并没有得到广泛认识。但这并没有影响拍卖企业对油画拍卖的执着追求。十几年来,不少拍卖公司都在积极开展油画拍卖业务,十年培育,终结硕果,2004年春,嘉德的油画专场突破5000万元,2005年秋,一举突破亿元大关,标志着中国油画拍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在2006年春季拍卖中,嘉德的油画专场总成交额再次超过亿元,北京翰海的油画成交额也达到9800多万元。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沈阳、广州等城市的多家企业都开展了油画拍卖业务,单件成交价超千万元的作品不断出现,中国油画已经成为继名家书画、瓷器古玩之后,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第三大重要标的了。

除了书画、陶瓷、油画三大门类,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在不断延伸。邮品钱币、玉器文玩、影像雕塑等等,凡是出现在拍卖市场的,都有可能创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价位。有收藏家深有感触地说,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是在拍卖场上;真正能够保值增值的文物艺术品同样在拍卖场上。

(二)文物艺术品拍卖促进了文物回流,成为散失在海外的大批国宝回归的重要渠道

文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智慧,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与尊严。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数以百万计的中国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传播者,也是中国百年屈辱的阴影。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就对文物的回流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外患未除,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就曾斥巨资收回了数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但种种因素所限,从建国到80年代的30年间,我国收回的文物十分有限。相反,迫于换取外汇的压力,又有大量文物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出口海外。让珍贵文物回家,让文物批量回流,曾经是许多人梦寐以求但又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今天,梦想已经开始变成事实,这是市场的力量,是经济腾飞的产物,也凝聚着艺术品拍卖企业的智慧与汗水。

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以前,“文物外流”是一个时常出现的词汇,这也是几代国人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阴云。而最近几年,“文物回流”一词的出现频率明显增加,其中,我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功不可没。

事实上,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刚刚恢复,让散失在海外的大批国宝回归祖国就成了一些拍卖企业的主攻内容。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于主攻海外文物艺术品。经过几年的摸索,他们较早地开始把早年遗失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成批带到国内拍场,随着国内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不断升温,这些作品开始大受欢迎。随后,很多中国拍卖企业走出国门,寻找遗失在海外的中国瑰宝。如果说当初中贸圣佳经营海外回流文物还多少带有“职责”色彩的话,其它企业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市场力量的驱使——中国艺术品在中国的行情已经超过海外,更多的海外收藏家更愿意让自己多年的珍藏落叶归根。

2002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举世罕见的宋徽宗亲笔手绘《写生珍禽图》从海外回归,这件珍品以2350万元的高价一举打破当时的中国书画世界拍卖记录。这一年,从海外回归的多件重量级拍品纷纷出现在国内拍场上,引人注目的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最终,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研山铭》以2999万元的成交价被国家收购。同在这一年,中贸圣佳从海外征得唐阎立本《孔子弟子像》摹本,由首都博物馆出资800万元购藏。被称为清末九大藏书的“翁氏藏书”,在中国嘉德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回归祖国,入藏上海图书馆。当得知这样的珍本回归祖国,著名文物鉴定专家启功先生由衷地称赞道:“拍卖公司做过的好事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件就是促成了‘翁氏藏书’的回归。”

可以说,我国文物艺术品回流的过程,是伴随着拍卖企业征集拍品的路线——从最早的香港、台湾,到日本、东南亚,直至欧美走过来的。随着征集拍品的增加,回归文物的种类也在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书画、瓷器两大门类以外,玺印、古琴、佛像、铜器、钱币、邮品等等。据保守估计,十几年来,通过拍卖回流到内地的文物艺术品超过十几万件。目前,国内十多家著名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中,海外回流的艺术品拍卖已占全部拍品的40%以上,回流艺术品成交额超过全部拍品成交额的50%。其中,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为中国书画和明清瓷器,海外回流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成交率保持在90%以上。艺术品价格的“回归”,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艺术品的“回流”,从根本上改写了100多年来中国艺术品外流的历史。

现阶段我国文物回流方式主要有四种,这就是:依法索回、国家购买、民间购买和接受捐赠。

(三)文物艺术品普及了文物艺术品知识和收藏知识,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为大众收藏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1994年11月在北京朝阳体育馆开幕的中国嘉德“周末拍卖会”不仅开辟了一个大众收藏平台,也为工薪阶层了解拍卖、参与拍卖提供了一个窗口。这种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很快遍及全国。从北京到上海,从西安到广东,从辽宁到甘肃,“周末拍卖会”、“大众收藏拍卖会”、“民间收藏拍卖会”等致力于百姓收藏的“小拍”接连不断。显示出中国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不仅仅是巨贾富商与收藏家们活动的场所,也已经成为大众收藏与投资艺术品的宝地,成为许多城市工薪阶层重要的文化生活乐园。

从1995年开始到1997年,我国书画艺术品的小型拍卖非常活跃。我国各地、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各种中小型拍卖会不断,艺术品拍卖的槌声交相呼应,汇成一股强大的书画艺术品拍卖浪潮。如嘉德“周末拍卖会”、荣宝“大众收藏拍卖会”、太平洋“月末拍卖会”、报国寺“民间收藏拍卖会”等等,在拍卖市场中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占有很大的份额,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成为艺术品拍卖业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些拍卖会上,一些中青年作家的书画作品往往成为竞买者关注的焦点,三两百元的起拍价也让更多老百姓有能力进行艺术品收藏这块以往可望不可及的领地。

北京报国寺拍卖会从1997年7月30日创办开始到现在为止,一直就没有停止,已经举办了近200场拍卖,虽然规模不大但还是严格按拍卖规则运作,公司本着“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经营理念与宗旨,积极迎合大众收藏的品位。拍品主要来自于民间百姓的收藏,拍卖会只是为大众收藏搭建一个交易平台。拍品中不少拍品都以无底价起拍,任竞买者自由叫价,成交价少则几百元,多则几万元或数万元。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拍卖会中不乏“上品”,时有“热彩”爆出,由于整体价位不高,普通收藏爱好者都乐意来此“捡漏儿”。

近两年来,各拍卖公司中小型拍卖会拍品的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拍品内容由于量大也有了细分,由原来的书画与瓷杂混合在一场拍卖,发展到目前将书画与瓷杂分为两个专场拍卖。如嘉德、翰海、太平洋、报国寺等都有这种情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的中小型拍卖会出现了很多专项与专场拍品,如瓷器、玉器、家具、铜镜、佛像、相机专项、张大千书画专场、名家藏品专场、当代书画名家专场等。

最先以新颖的形式出现在拍卖舞台上的“嘉德周末拍卖会”,目前已改为每季度举办一次,每场拍卖都有数量丰富,品类繁多的拍品,成交额屡屡突破亿元。翰海的小拍创办于1996年10月,也已成功举办了十多年。创办于1996年2月的荣宝大众收藏拍卖会(现已更名为“书画精品拍卖会”),则以自己的优势,主拍书画,每场拍卖成交喜人,买家人气旺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物艺术品小型拍卖会每次成交率均在85%以上,高的达98%之多,成交额每次少的在三四十万元到七八十万元,高的达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竞投人数每次少者近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小型拍卖会,办得轻松活泼,平易近人,程序简捷,标准规范。为雅好古董文玩的人士提供了交流平台,为人民群众的收藏需求创造了较多的机会。这种拍卖活动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勃勃生机,增添了新鲜活力,为工薪阶层创造了条件,普及了文物艺术品知识和收藏知识,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为大众收藏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四)文物艺术品拍卖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物艺术品拍卖中屡屡爆出的高价提升了中国文物艺术品的国际地位,文物艺术品拍卖为文物艺术品大量回流提供了通畅的渠道,为国家收藏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文物艺术品拍卖是大批民间收藏家不断出现,形成了高水平的文化传承、文物保护力量。这些都是事实,但最重要的,也许是唤醒了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来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在文物艺术品拍卖恢复之前,如果在一件钧瓷和一万元人民币让人们选择,我想绝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但是当拍卖把各种抽象的价值贴上一个有形的价签时,一切都改变了。报载,一位湖北农民,在报纸上看到一只青花碗以7万多元拍卖成交的消息后,十分后悔两天前把自己家中流传的旧瓷器以几元钱一件的价格卖给了旧货贩子。经反复追讨不成,一怒之下将其告上法庭。其实农民卖掉的瓷器未必珍贵,他的诉讼请求也未必合理,但是可以认为,拍卖让他的文物意识得到了启蒙。拍卖,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培养提高了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意识。

文物艺术品的拍卖和新闻有着先天的关联和相互促进作用。和一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相比,拍卖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行业。但有意思的是,拍卖业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行业,它时常能创造出颇具轰动效应的社会新闻。在每年的大型艺术品拍卖活动期间,经常会出现什么样的珍贵文物即将被拍卖,这些文物为什么珍贵,可能会创造出什么样的高价位等等新闻。拍卖开始时,激烈的竞价过程、紧张的现场气氛都是记者捕捉的素材。最后还少不了追踪买受人、探讨成交价格是否合理,拍卖中有问题等等。越是重要的文物,这个过程持续的时间就会越长,参与的媒体就会越多。有时,许多媒体为了捕捉可能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拍卖过程,不惜千里迢迢赶赴拍卖现场进行采访、记录、转播。以北京为例,每次重要的拍卖活动开始之前,都会有各省市乃至海外媒体蜂拥而至。如果在一些著名的新闻网站搜索文物拍卖新闻的话,结果都不会少于几千条、上万条,而这往往只是最近一两年的报道。大家记得,2002年,中央电视台对中国嘉德拍卖宋徽宗《写生珍禽图》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轰动一时。同年,中央电视台对中贸圣佳拍卖米芾《研山铭》进行现场直播,又一次让中国艺术品拍卖远播海内外。2003年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对中贸圣佳公司拍卖傅抱石的《毛主席诗意山水册》和齐白石的《诗意山水册》,做了两天每天两小时的现场直播,收视率高达八千万人。与文物艺品拍卖市场应运而生的新闻媒体的加盟,诸如报纸、杂志、互联网、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对于文物拍卖的宣传,使得文物知识、文物政策、文物价值等方面宣传得到最大的扩展。与此同时,随着民间收藏的迅速升温和艺术品拍卖的不断发展,许多媒体还把传播文物艺术品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项日常报道内容。

媒体的大力追踪是源于文物艺术品拍卖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而新闻价值的产生又源于社会公众的需要。拍卖、媒体、公众三者之间的有机互动,让艺术品拍卖万众瞩目,也让中国文物艺术品的价值妇孺皆知。拍卖,让绚丽多姿的艺术精品离普通百姓如此之近,拍卖成了社会公众了解文物艺术品的一个生动的课堂。一位业内人士曾经感慨:有了艺术品拍卖,你永远也不可能再让人们把祖宗留下的遗产砸烂摔碎了。文物艺术品拍卖从更大的层面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文物艺术品拍卖为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倡导时代文明,献身公益活动,是许多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的突出特色。多年来,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组织自己的会员参与各式各样的慈善义拍活动。为“希望工程”捐款、为捐资助学义拍、为救助贫困义拍等等。在全国各类拍卖企业中都有过许多感人的事例。拍卖企业在服务他人、回馈社会的同时,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大幅度提升了企业的公众形象。为希望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多年来,中国拍卖业始终坚持“源于社会,回报社会”的宗旨,2001年12月在中拍协特别会员期间,嘉德拍卖公司筹集拍品36件,由艺委会组织主办了一场“捐资助学公益拍卖活动”,拍卖所得善款22万元全部捐赠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江西省靖安县水口乡建立一所“中拍希望小学”。2005年1月在中拍协第三次会员大会期间,为向印度尼西亚海啸灾区捐款,艺委会组织举办了一场公益拍卖会,由翰海、太平洋、天津国拍、上海朵云轩、上海敬华拍卖公司筹集拍品共60件,筹得善款50多万元。艺委会成立以来,各成员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影响纷纷自发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提升了行业的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各行各业的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灾区同胞的关怀。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在第一时间向全行业发出了抗震救灾倡议书,并在全行业发起抗震救灾系列义拍活动。5月22日上午,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在为了汶川著名书画家义捐、义拍活动中以100%成交率和376.4万元的成交额掀开了系列义拍活动的序幕;5月27日晚,中国嘉德举办大型赈灾义拍,成交额达5100万元人民币,由艾轩、杨飞云、王沂东等29位写实画派艺术家共同创作的《热血5月.2008》经过43次竞价,最终以3350万元人民币高价成交;5月29日晚8点,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情系灾区、倾情奉献” 赈灾义拍活动以117件捐增艺术品全部成交、募集善款8463万元的成绩向灾区人民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爱心;5月30日下午,由文化部、民政部社会工作协会组织和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承办的“为了孩子-中国艺术品经营行业及艺术家赈灾义拍会”亮相中华世纪坛,全场拍卖筹集善款982万元。

我们深知,拍卖业的成长常显幼稚与不足,尚不尽人意,也还存在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拍卖业的每一次进步都倾注着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每一点成就都体现了社会的宽容与厚爱。作为一个初生的行业,我国的拍卖定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犯过这错那病,也有违规违法现象。但那是少数企业、个别人员所为,整个行业正通过反省思考,在前行中纠正。讲诚信,守法经营正逐步成为业内共识,面对市场变幻,真诚地反映问题、争取得到理解和帮助是必须的。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总结检讨自身同样是必须的,知耻后勇,才是我们行业应取的态度。

拍卖人任重道远,拍卖业远不到树碑立传时。我们深信随着我国市场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拍卖业的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