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爱好者翘首以盼看百舸争流的2007秋拍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2007春拍的热闹似乎还没有完全散去,在即将辞旧迎新之际,让无数艺术品投资、收藏的爱好者翘首以盼的秋拍大幕已经拉开。

金嵌宝石锡杖惊艳亮相

从商时期采用泥范法的青铜器,到采用镶嵌金银与镶嵌绿松石的工艺把其推向极限以后,“金银錾刻”工艺又向全世界展示出了“大唐”无以伦比的国力与风采。“盛唐”声誉远及海外,以致后来海外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明史·外国真腊传》中记:“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如今,海外各国的“唐人街”即中国血统的外籍人聚集城市的街区。

人类最伟大的留学生之一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西行天竺,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授学。贞观十九年回长安后,译出经论75部,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撰《大唐西域记》一书成为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古代历史、地理以及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西安城南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是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为储藏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塔高五层。武则天时重修,增高至10层,后经战火,经像散尽,只剩七层,高64米,历代屡加修葺。

唐朝历代皇帝都笃信佛教,尤其对迎奉佛祖之物格外重视。1987年陕西法门寺地宫曾出土“锡杖”三枚,一为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一为迎真身单轮十二环纯金锡杖,还有一鎏金六环铜锡杖。锡杖是Khakkhara的意译,一般以锡制,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僧人乞食时,振环依声,以代扣门,兼防牛犬之用,是比丘常持的十八物之一,又称“声杖”、“智杖”、“德杖”。经考证,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是唐懿宗于“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873年),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60两,内金重2两,58两银。”该锡杖曾于2004年上海博物馆展出,并用于《周秦汉唐文明》专集的封面,足见其文物学术地位之高。

而在即将举行的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艺术品爱好者将能一睹高110cm、重1350g的金嵌宝石双轮十二环十二圆觉僧錾花锡杖的风采。此次含金量为76%的金嵌宝石锡杖比前文所述的出土锡杖更加精工、完美、浑厚。在以“唐草纹”相搭的双轮之中,释迦牟尼像结跏端坐于仰莲台上,身着通肩式袈裟,神采奕奕。杖体錾刻众僧持物仰瞻,描绘出华严海会之肃穆。除却“迎真身”的虔敬之外,它明确显示出唐代全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领先于世界的巍然神韵,经有关专家判断:毫无疑问,它为8世纪佛教国宝级锡杖。

定窑与“秘色瓷器”相映成辉

纵观历史,中国人曾创造了无法计数的艺术品,这为现在的艺术品投资者与收藏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选择余地,同时,也成了他们的苦恼。而到拍卖会上淘宝,现在则开始成为业内新的流行时尚趋势。

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7年的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就将是一场艺术品“饕餮盛宴”,虽然没有味觉享受,但是视觉的吸引同样诱人。

比如战国龙凤玉佩,将龙凤交颈绵绵的姿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并为其后各艺术门类的龙凤纹及“凤衔子”、纹饰提供了珍贵的史料。龙与凤皆是古人想象中的祥瑞动物。春秋战国以后,凤作为“四神”中的南方朱鸟,成为天下安定的象征。而龙凤玉佩则将寄寓祥瑞的两种神兽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可谓匠心独运,构思奇巧,造型雅致。

而清代和田籽玉“玉山子”白玉雕山水人物香筒,均为案头清供摆件。白玉色泽纯净温润。苍松翠柏中,亭台楼阁隐约可见,曲径通幽处,文人雅士有迹可循,下有小桥溪涧水,上有高路入云端,既有隐士追求的渔樵耕读之境界,又有文人所崇尚的琴棋书画之情趣,人物、景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质地之润泽,雕工之精湛,非盛世良工不能为也。

这次拍卖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在国内和国际拍卖市场上率先推出秘色瓷器和定窑专题拍卖。定窑作为收藏热门很多人并不陌生,定窑兼烧的酱釉、绿釉、黑釉,从来都是历代藏家必争之物。定窑是宋代名窑之一,名人笔记屡有称述。定窑始烧于唐,它烧白瓷是受临近的刑窑影响,当时刑窑盛名满天下,定窑及其他瓷窑相继仿烧是很自然的事,但后来定盛而刑衰,至宋时人们悉知有定而不知有刑了。在北宋时代,“定、汝、官、哥、钧”五大瓷窑名满天下,而第一者为定窑。定窑以白瓷驰名,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器为荣。林林总总奠定了定窑名扬海内外的地位,于是中国陶瓷界将五大名窑之首的桂冠戴在了定窑的头上。

而所谓“秘色瓷器”,在1987年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3件越窑“千峰翠色”以后,终于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秘色”是一种具有明显玉质感,颜色介于艾色与青绿色之间的稀见釉色。此次的五代秘色瓷云凤纹罐,集细腻紧密的胎质、纯正润泽的釉色,和借鉴盛唐錾刻金银器的凸雕方法于一身,颇具中国最早“官窑”的风姿。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