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九歌2012春艺术品拍卖会精品云集

北京九歌国际拍卖股份有限公司将于2012年6月25日—29日,于北京国贸大酒店(国贸三期)举行“北京九歌2012春艺术品拍卖会”。此次拍卖会专场设置为:中国当代、近现代、古代书画专场、油画专场、瓷器杂项专场。

作为“重头戏”的中国书画部分,可谓阵容空前强大:古代书画王翚《万木奇峰图》当为王者,王翚是我国清代初期著名山水画家,世人将之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此《万木奇峰图》中王翚题:“董北苑万木奇峰图载宣和画谱。神采奕奕,气韵於缣素之外,为海内第一墨宝。

古代书画中 元·佚名 《松下雅集图》画工精细,实为罕见珍品;

任伯年《玉兰双禽》精美雅致,尺幅巨大,当为焦点;吴昌硕《寿者》,齐白石精品《祝吉图》(三次出版)和《双寿图》,张大千《拟石涛仕女图》,叶恭绰题跋的徐悲鸿《金鸡报晓》,于非闇的《秋虫花卉图》,谢稚柳《花卉》等引领近现代书画;当代书画专场推出范曾《梦游天姥吟留别》,何家英《静思》和张仃《劫余存稿》,无不精妙绝伦,异常精彩。其中陆俨少的《东方红》创作于1964年,这幅作品除了体现陆俨少个人的艺术风格特色外,还有着特定时代的背景含义。新中国书画泰斗李可染先生所作《看山图》原为著名人物画家叶浅予先生旧藏,见证了两位大师的友情。范曾《梦游天姥吟留别》尺幅巨大,作品精到,更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王翚《万木奇峰图》绢本水墨立轴 规格:190×101cm

王翚是我国清代初期著名山水画家,世人将之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四王”。

此《万木奇峰图》中王翚题:“董北苑万木奇峰图载宣和画谱。神采奕奕,气韵於缣素之外,为海内第一墨宝。福清叶相国家藏名迹也。国朝耿都尉以重资购得之,近归商丘宋大家。宰特命使者持过寒斋鑑赏。因留摩挲旬日,抚成以志帎幸。康熙辛卯(1711年)中秋後二日,耕烟散人王翬。”从题识中可以了解到是临董北苑的《万木奇峰图》。此图原载于宣和画谱,藏于福清叶相国家,是国朝耿都慰以重金购得,到了王翚这时期,此画藏于商丘宋大家家中,家中的主人命使者将画拿到王翚的家中,于是王翚画下了此幅《万木奇峰图》,此图从题识上看属王翚的“临”作。但已将其融合成为王石谷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此轴系康熙辛卯中秋(1711)作,石谷时年79,故画技已臻于炉火纯青的境地。他虽自称“临”“仿”古人,事实上“笔墨”已为石谷所独有──用自己的话来说是“集古人之大成”;用今人的用语。亦即为“推陈出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曾《梦游天姥吟留别》纸本设色 立轴 规格:203×96cm

范曾擅长于表现历史人物题材,且以精神境界高远,际遇跌宕者居多。此幅《梦游天姥吟留别》信手写来,笔随兴至,既有对奇异的梦境,名山,仙境的热情向往但似乎又夹杂些许胸中勃郁,对权贵的傲视及对生活现实的超然之情。诗言志,画传情。整幅画作线条流畅、痛快淋漓,仿佛刀劈斧切般一气呵成。用墨生动,设色自然传神,润味十足生动的表达了人物感情。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画面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陆俨少《东方红》纸本设色 镜心 规格:70×67cm

《东方红》创作于1964年,这幅作品除了体现陆俨少个人的艺术风格特色外,还有着特定时代的背景含义。它虽然是一幅山水画,但却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的特定政治主题,即画家以绘画的形式歌颂伟大的新中国和伟大的社会主义。以画笔书写祖国的壮丽山河,记录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改变山河的壮举,成为当时山水画家创作的一种普遍追求。陆俨少把精湛的山水画技巧与新生活的政治主题结合起来创作了这幅作品,从而使这幅作品具有特别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吴昌硕曾学画于任伯年,但最终形成的风格却完全不一样,整体气势更显得强烈和充满激情。吴昌硕真正步入画坛虽晚,但他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书法功底,让他在绘画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这样说,由于学养的深厚,越是到了晚年的吴昌硕,其作品就越苍劲老辣,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任伯年。

吴昌硕的画也善于平衡画面关系,作画时一般用厚宣纸,羊毫笔,行笔很慢,基本上是中锋圆笔,化用了写篆书、石鼓文的笔法,再加上厚宣纸、羊毫笔,所以笔法、画面苍劲浑厚,气象峥嵘。这张作品创作于画家七十五岁时,画家在这一时期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相濡以沫的妻子于年前去世,这对画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吴昌硕画了很多寿星、仙人,并题诗作于其上,暗含着对人世无常的叹息和哀婉。作品中内容十分简单,仅画一位仙人头戴风帽,须发皆白,手扶拐杖,踽踽独行。画面简括,但构图却十分讲究,仙人手中的拐杖指向左上方,与长长的题跋构成了一个整体,画面的团块感很强,作者还有意在拐杖上画了一个葫芦和下垂的丝带,这样就打破了整齐划一,使画面有了对比和变化。最后画家又在画面的右上角添上了一串篆书“饮且食兮寿而康”,使画面具有了浓重的金石味道。画作中很明显体现了画家晚年的用笔风格,迟缓凝重,笔力抗鼎,带有浓郁的金石韵味。

纵观齐白石的作品,其特点在一“妙”字,他 “妙造自然”。他的大多数“写意”作品,把形简到了极致,有的接近抽象,但物形又确在其中。这个“妙”字,不仅妙在那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而重要的是妙在内在的艺术生命,笔下的小动物都是活蹦乱跳呼之欲出的。

齐白石作鸡甚多,寥寥数笔,意得神足,可与其虫蟹、虾媲美。在欣赏《祝吉图》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齐白石作画时,是把山川草木、鸡鸭鱼虫当作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画的,自谓“一代精神属花草”。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两只鸡在白石老人笔下气象万千,含蓄而又幽默,无奇才者无此奇思。

这些看似平常的题材,到了白石老人的笔下,便都焕发出新奇的光彩。童心、奇想、幽默、浪漫,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妙造神意”是他后来晚年变格创新极其重要的一点,他大胆创造了红花墨叶一派,这是继海派领袖吴昌硕之后,进一步强化了色彩的表现力。他保留了以墨为主的中国画特点,同时以明亮的色彩点缀其间,使画面亮丽夺目,格外传神。齐白石继承传统,不墨守陈规,妙造了红花墨叶强烈的视觉形式。

由于“鸡”与“吉”谐音,是中国吉祥图案中历史最悠久的作品题材之一。因此自古以来,鸡的形象就普遍出现在各类艺术品中。因此这类以“鸡”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人气,从近几年艺术品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这类拍品的受欢迎程度也在与日俱增。

于非闇专攻工笔花鸟的时间不算早。当然,在其余的画风中他的浸淫时间已很长了。在46岁起主攻工笔花鸟之后,他取得了不同凡响的成就,世人皆以工笔画家视之。这件《秋虫杂卉》的工笔花鸟巨作,是他1936年47岁的作品。时于非闇正在潜心研究宋徽宗赵佶以及宋元缂丝的画艺,心摹手追,不废日夜。从这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种种技法和表现手段,已经是作者成熟的面目。

这件作品在工笔作品中堪称大件。不但画面典丽繁复,而且对象的布置繁简得当,形象刻画精微生动,线条劲挺有力而准确严谨,极具节奏感,设色清丽、匀净而典雅,富有宋缂丝画的装饰性,有很强的古朴明丽的意味。他抓住了对象瞬间的动态特点,如两个蜻蜒或停或飞的动态极为准确传神。从这里可以看出,画家对于物象的写生功力是高出同侪多多的。工笔花鸟易工稳而难于得神,这不但需要画家胸襟阔大、腹笥深厚,也需要对传统深入的研究传承和对自然界的深刻体察,其间缺一不可。也正因如此,于非闇的作品具有许多任务笔画家所无法达到的高度成就。

与传世的于非闇同期作品比较,本作品用于题画的瘦金体书法是他当时的典型书风,瘦金书特征鲜明而带有行书流便快捷的自然形态,笔画偏细瘦,不如前期的工整,也不似后期的肥劲。综观此作,是此期于氏最具代表性的力作则毫无疑问。藏家慧目在彼,如此精采之作,实应宝之。

古人认为鸡是“五德之禽”:头戴冠,文也;足博距,武也;见食相呼,义也;遇敌敢斗,勇也;守夜司晨,信也。且“鸡”与“吉”谐音,因此又被视为“吉祥之禽”,雄鸡一直被文人们所赞美“一唱雄鸡天下白”等名句,是历代画家喜爱的题材。

试看徐悲鸿先生这幅《金鸡报晓》,一只公鸡昂首挺立于巨石之上,一爪支撑全身,一爪稍微提起,呈金鸡独立之势,回眸远视,稍以张嘴,动态可人,画家以数笔一挥而就尾部,劲健洒脱,力度可见,而颈脖廖廖几笔勾勒与胸腿间的湿笔铺墨成鲜明对比,鸡冠连带勾线,敷以红色眼珠留白而成,整只雄鸡栩栩如生,精神抖擞。巨石湿笔以勒辅以赭石丑而又曲,旁加翠竹写意衬托,虚实相生,丑美互映,如此寓鸡之吉之美,如高歌斗士,好不威武,神采奕然。以“石”谐“室”,以“鸡”谐“吉”,寓意室上大吉,以“竹”谐“祝”,意思尽然

任伯年被徐悲鸿评论为中国书画第一人,其花鸟画的艺术造诣最高。19世纪90年代,创作大量作品,画风变得更加大胆简约自然,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玉兰双禽》正是此时精品。作品画面构图饱满,留白巧妙。以淡墨挥笔写树,层次分明,干笔皴擦,白粉点花。双禽则重点刻画了头、眼、爪,以表现精神。冬意未退,鸟禽出迎春风,羞涩战栗的神型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玉兰的恬静形成鲜明对比,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整个画面色泽淡雅,春意盎然,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画题:光绪辛卯秋杪,山阴任颐伯年甫。印文:伯年长寿;颐草堂。任伯年生平创作以小幅作品居多,如此巨幅力作实为罕见。

《松下雅集图》系设色绢本,画中一株枝叶扶疏的高松下,一位高雅悠闲仕女居于中心危坐交椅,一魁梧武士立于画面右边,其左手边两高士似作朝拜装,神情敬畏。近景处,坡石浅滩中水波荡漾,湖石点缀;背景绘挺立苍松,自右下斜向而出,如飞龙蟠虬,盘曲奇倔,枝杈亦苍劲曲巧,疏密有致,松针刚直挺硬,放射而出,颇有劲力。整幅画面构图简洁,人物造型准确, 神态生动, 线条流畅, 色彩典雅、秀逸,工整清丽。画面描绘精致巧妙,人物姿态表情及画面气氛,引人入胜。展开画卷高古的气息扑人双目,沁人心脾。画底所用绢素厚密简粗,质属上乘,明显地使人感觉到因年代久远和反复装裱所呈现出的“宝浆亮”,显系宋元老绢。虽局部有所渍迹,但瑕难掩玉。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