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2012夏拍观察之一:广州艺术市场的“保真”探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大千 《红叶鸣禽图》
 

从五月底开始,“保真”成为了广州艺术市场的热门词。从南方文交所首创艺术品保真保值交易平台到数家本土拍卖行推出的保真专场,都表现了广州艺术市场对于“保真”的追求。为什么广州艺术市场如此需要“保真”?而这种“保真”推广的难度在哪里?“保真”会成为广州艺术市场的主流吗?

“保真”折射广州艺术市场的信心问题

据媒体报道,在广州近日举行的拍卖中,就有3家本土的拍卖行推出4个保真专场:“荣申”当代艺术家保真作品专场,拍品全部得自画家本人,由画家与拍卖行签订委托拍卖合同,买家竞得该专场的拍品,拍卖公司将提供有画家本人亲笔签名的拍卖证书;上周“省拍”的“名家画廊收藏专场”跟画廊合作,由一家画廊提供全场拍品;压轴的是6月9日在广州锦汉展览中心上拍的“皇玛2012夏季拍卖会”,四个专场中就有两个专场近400幅书画作品全部保真。记者从现场所见,的确在皇玛拍卖会的保真专场上,整体交投气氛相对活跃。可能是因为藏家对藏品的质量有信心,所以有不少拍品都是从几万的低价,直接叫价跳转至数十万的水平。

这场拍卖是如何做到保真呢?首先最重要是,皇玛本次拍卖中两个保真专场在拍卖图录的“竞买须知”中,将原先“不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和品质,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的条款,改成了“对专场的所有拍品真伪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皇玛在国内首次将“保真”白纸黑字写入“竞买须知”,同时,对保真专场中所有拍品承诺永久保真,并向买受人出具保真证书。如果买家认为保真拍品是赝品,可提供证据,要求全额退款。

其次是拍卖形式的问题。据了解,其中一场保真是属于云贵斋的私人收藏,这种私人收藏的拍卖形式,在广州市场较为少见。据业内人士介绍,这样的私人收藏专场拍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某个艺术家为主题的专场拍卖会,如一些著名收藏家所收藏的某个书画艺术家作品的专题拍卖会。由于藏品大都是从画家处直接得到,加上这些藏家与画家之间的友谊,因此在信誉度上就有了保证,收藏者在拍卖会上竞买时,可以不受赝品伪作的困扰。

而另一种私人收藏专场拍卖形式,则是一些著名收藏家将他们多年收藏的一些精品拿出来组成专题拍卖。因为收藏经验丰富,鉴赏水平较高,出现赝品伪作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藏品的整体档次较高,这也就给投资者提供了购买珍品的机会。这种精化艺术品的品质、细化卖家的拍卖形式,也将是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什么在广州会出现这样的保真专场?皇玛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彭国杰认为,如今广东的艺术品市场跟北京市场相比,无论是拍品数量还是拍品档次,都存在着差距。但其实广东市场并不缺资金,缺的只是信心。以前广东市场做得不是很好,很多藏家、先富起来的有钱人买到的东西很多是赝品,严重打击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再也不敢通过拍卖行买画,宁可直接找画家买画。不仅如此,一些人还宁愿北上买画,我在北京的拍卖会就看到,其实争抢很多岭南画派书画作品的,大部分都是广东人。所以,拍卖行推保真专场,不敢说是为了净化市场,但也希望能够提振市场信心。

“保真”之路困难重重

著名鉴藏家石金柱认为,保真拍卖对于艺术品市场来讲,应该是一剂兴奋剂。为什么北方艺术品市场很少保真拍卖?因为北方市场成熟,成熟的市场遵守游戏规则。而目前广东艺术品市场暂时还不能跟上北方市场的步伐,很多有钱人也想买画,却不懂画,保真拍卖就能给这些人信心,让他们也敢出手。虽说“保真”对市场带来正面的影响,但是在推行“保真”拍卖却是困难重重。

其一:鉴定难

在皇玛拍卖的保真专场拍卖开拍前,拍卖官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次的保真专场难能可贵,几乎每张作品都经过艺术家本人的确认。但是日后可能这样的机会就没有了,因为让艺术家鉴定作品的费用太高昂了。收藏家赵利平也曾在访谈中证明了这一说法:“现在很多画家以及画家的子女,都对鉴定收取很高的费用,买家要自证真假,就要花上一大笔钱。”但是这就能完全保证作品的真伪问题了吗?恐怕不一定。

在当今书画市场中,如果画家本人健在,人们往往都认为画家本人对自己作品的鉴定应该是最权威的,因此都要以画家本人说的来定真伪。就像近现代的画家过世了,人们往往盲目迷信其家属一样。其实,这一切都只能是相对的。画家家属中是有些看得懂画,但大多数是看不懂画、不懂真伪的,这样的例子在书画市场上是很多的。就是画家本人有时也会在鉴定自己画作时出现误差。

上海书画鉴定家徐建融教授就曾讲过一件他亲见的事例:某人与一位海上名画家是好朋友,在外面见到一幅这位画家款的作品,画得十分精彩,想买,为了保险,将画拿给这位画家看。画家看后肯定地说:这是我画的,而且是精心之作,你放心买下来,我再给你在画上题字。画家的朋友说:请您看仔细,现在市面上您的假东西非常多。画家说,这件绝对真,我绝不会走眼,它还在我的一本画册上发表过。回身找出画集来一对照,果然一模一样。画家说:这下你放心了吧。画册上这画当时还是从我家拿去拍的反转片,怎会有假?画家的朋友仔细一看还是发现了问题:图章不对。画册上是白文印,手上这件是朱文印。画家这时也愣住了:现在造假水平这么高?这件作品的真伪鉴定,最后靠的不是画家本人对自己作品的认识,而是出版物上一个小细节。

其二:“保真”需要多方配合

石金柱认为,保真拍卖这件事情,如果真要做起来,单靠一家拍卖行是没办法成事的,后面肯定要跟着很多连锁企业。首先就必需要有担保公司的介入,因为现在的艺术品价格普遍都很高,委托人收了钱就走了,如果一出事,赔偿的责任、企业的信誉都落在了拍卖行的肩上。一家拍卖行的注册资本也就1000万元,还没固定资产,万一遇到一个大单,拍卖行拿什么赔?北京保利这些大拍卖行,虽然不搞保真拍卖,但对部分重要的拍品,也进行信托担保。另外,如果真较真起来,保真拍卖之前,拍卖行跟买家还要签约、公正,这才能避免可能发生的纠纷。

西沐曾说过,为什么呼吁“打假”却“越打越假”的混乱不堪的艺术品市场状态只发生在中国,而很少存在于西方?其实,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外具有非常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其艺术品市场体制发展较为健全。例如,在欧美,艺术品具有完善的历史交易数据,具有超然独立的第三方,他们的鉴定估价机构大多为法院所指定,即使是提供鉴定服务的保险公司、画廊、拍卖行,也都配有政府严格的法律、法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不法行为的发生。但是在中国,这样的机构久久没有出现,因此造成了拍卖公司在“保真”这件事只能继续孤军奋战。

保真专场不可能成为市场的主流

如果一个市场长期存在保真专场,对于拍卖市场而言是好还是弊?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拍卖公司能“不保真不担责”?有业内人士直呼:“都是拍卖法第六十一条惹的祸”。该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有法律界人士指出,正是这样一条被所有拍卖公司搬到企业管理办法和拍品画册首页的免责条款,成为了制造和拍卖赝品者的免死金牌。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样的条款虽然看起来是作为了拍卖行造假的“保护伞”,但其实也是伤害拍卖业最深的。这样让不少伪作能顺水摸鱼地进入市场,伤害拍卖行与藏家的利益。但是彭国杰认为,真伪难定是艺术品市场的特质。如果要废除“不保真,不担责”的条款,拍卖行的业务将无法开展,“至少很多藏品没有办法进拍场”。他认为,要想避免赝品纠纷,目前最主要的还是依靠行业自律。“大品牌拍卖行为了自己的信誉,肯定不会肆意上拍假货,否则,只能被淘汰”。

原广州是集雅斋有限公司总经理邝根明认为,保真拍卖不应该是艺术品拍卖的方向,一场两场没问题,但提倡和推广就免了。他曾参加过之前广州一些保真拍卖会。拍卖公司为了保真,绝大多数的拍品都是小名家的东西,这些人至多在广东有点名气,但去到北方市场,谁也不认得。现在的买家很成熟理性,不会单是为了一个“真”,就去买没有升值潜力的东西。除了质量问题,成交额肯定也是有限的。尤其像市场需求最大的黎雄才、关山月、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保真专场里又很少,没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最多只能当成拍卖行的一种经营手段。而且他认为,如果顾忌着保真,拍出来的都不是“大家”精品,这样的拍卖还有什么意义?

保真专场宣导的,应该是拍卖公司对于拍品负责任的“保真”精神。但是面对中国拍卖产业链的不成熟,“保真”只能成为一个吸引藏家的噱头,或者说是艺术市场一个美好的寄愿罢了。

责任编辑:leina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