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嘉德2012春拍焦点拍品一览
中国嘉德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将于5月12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槌。此次拍卖精彩纷呈,中国书画、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等诸多专场均有重量级作品亮相,焦点拍品众多,恽寿平、林风眠、赵无极、齐白石、李可染、沈尧伊等“领衔主演”,春拍大戏势必蔚为壮观。


恽寿平《载鹤图及致王翚信札》手卷极为罕见。据《石渠宝笈》记载,清代内府共收藏各类书画作品近万件,而恽寿平的作品仅有56件。此件保存有乾隆宫廷特制的“画袱”,上书当年经由御用鉴定专家所做出的品评:“真迹,上等。”是为难得。该作取法唐伯虎有一种潇洒逸宕的灵气,是恽氏画的极精佳作。其上有他挚友王翚的题识,评骘画艺,感怀旧谊,言出由衷。尤其难得的是此卷从清宫流出后,被民国时上海大藏家庞来臣收藏,又在后面增裱了二通恽南田写给王翚的长信。表达了恽氏对好友王翚的钦佩及无限的挂念,文笔清秀委婉,情厚意切,书法俊爽洒脱,雍容秀迈,文采映法,书画双绝,是难得的人间至宝。据悉,目前此幅作品估价待询。

《石渠宝笈》著录两件清代宫廷画家蒋廷锡作品:蒋廷锡《仿宋人勾染图》册写墨花十二种,精雅严谨,兼陈道復之苍郁与恽南田之秀丽,确是蒋廷锡的本色。另一册蒋廷锡《仿宋人设色图》册,亦十二开,写种种花卉禽鱼,加以极为精细的草虫,艳冶秀媚,活色生香。二册分别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应该是同时命意构思,精心绘制而成套进呈皇帝的作品。从其上藏印看,它先由康、雍、乾、嘉诸帝收藏,后在道光或咸丰时赏赐出宫,由于二册都有亲王载铨“行有恒堂”的藏印,估计是直接赐给载铨收藏保存的。载铨之后,他们转入晚清大臣及富商吴普心之手,近代则成海外一位著名藏家的长物,秘不示人数十年。因收藏得所,故保存完美,值得珍视。

在二十世纪革新中国画的种种实验探索中,林风眠以中国水墨宣纸结合西方现代艺术思维的实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仕女,是林风眠盛期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幅《赏花仕女》以正方形为构图。画面中不乏“现代构成”的元素:方形、圆形与直线的排列交叉,水平线与垂直线的分割等等。人物的造型单纯、概括:仕女的轮廓线、衣纹线简洁、大胆、流畅、轻松、优雅;仕女的面相以平涂为主,又赋以西画的光感,再以细线勾勒出宋瓷般的晶莹光泽,整个的人物形象,既充满现代新颖的意味,又散发出宁静、平和、娴雅、含蓄的东方古典之美。色彩变幻丰富而又单纯透明的背景,营造出一种朦胧、梦幻的诗意情调……画家以中国的宣纸作画,让水质、粉质的中、西方颜料与中国的墨色在宣纸上晕融、渗化、层迭,产生厚重的肌理效果与微妙的光色变化。充满现代意味的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既自由又自然,创造出独特新鲜的形式美感;深刻体现了林风眠绘画的风格特征——以现代的手法表达出中国绘画特有的想象性、写意性、情感性,兼具中西方艺术之美感,大大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
《赏花仕女》以隐约流畅的线条,几何图形来组织画面,有后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的艺术特色。水墨、水粉和水彩的结合,复合的表现形式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尤其敷以白粉勾勒,使得画面充满光线的印象。画中仕女身着古装,含蓄端坐,气质高雅,捻花微笑,由姿情和气质传达出东方女性的温柔闲雅,恰好说明了林风眠的中国文化个性和东方情怀,充分展示了林风眠在调和中西艺术的成就。

《1.5.70》是台湾早期最具权威性的美术类刊物《雄狮美术》在1972年创刊周年特刊——“赵无极特刊”的封面作品。赵无极选《1.5.70》作为台湾专业媒体第一次系统介绍其艺术创作专刊的封面,足见此作在其艺术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性,亦说明赵无极本人对这件作品极为满意与看重。《1.5.70》还收录在由Jean Leymarie 与Francoise Marquet共同编著的《ZAO WOU-KI》。
70年代,赵无极风格愈加雄伟蓬勃。在“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的感召下,他以书法式的大笔触挥洒,带速度的敏锐线条,以铺陈壮丽的色彩表现其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其在抽象绘画上追求的元素得以全部实现:独特的色彩运用、多变的笔式探索此时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从东方哲思中提炼出的虚静作为,使他的作品曾现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极致画面,同时也使得其令人激赏的抒情抽象绘画的发展进入了艺术水准的巅峰期。《1.5.70》典型的表现了他这个鼎盛时期的绘画特征。

赵无极《无题》为著名艺术家黄苗子的旧藏,是1980年代赵无极自法归国时专门赠与黄苗子的,许多有关黄苗子旧藏的文章中都专门提到了这件作品。自幼熟稔笔墨韵致的赵无极在上世纪40年代赴法后曾一度舍弃笔墨而专事油画,70年代以后赵无极对中国传统的水墨媒材有了全新的思考,他发现这种传统的媒介符合了他创作的内在需要,大笔触的大块留白,让他变得更为自由,墨点喷洒在宣纸,产生诗意的结构,他的绘画因此得到另一种转换。《无题》这件作品是体现赵无极此一思考的精彩代表。

齐白石的人物画笔简意赅、趣味盎然,不仅是其个人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丰富了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物画史。本次专场将推出齐白石的人物画作四幅,其中《教子图》是白石老人此类题材中较早的一幅,约作于变法初期。幅中身着红衣,手握书本,满脸稚气的孩童,与头梳高髻,表情严肃刻板的妇人形成鲜明对比,“当真苦事要儿为”,老人以诗画结合的方式直率表达对社会人世的看法。

钤印:可染、革命圣地
题识: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一九七四年写于北京。
141.5×243.1cm 约31平尺
拍卖记录:中国嘉德1996年秋季《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封面lot 491
估价待询
日前记者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获悉,李可染革命圣地山水的巅峰巨制——《韶山》将作为重量级作品亮相今年的嘉德春拍。该作品曾是1996年秋季中国嘉德《新中国美术作品》专场的封面作品,16年后再次现身中国嘉德。此幅《韶山》创作于1974年,尺幅巨大(141.5×243.1cm),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和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相信会引发藏家关注。目前此幅作品估价待询。
五十年代,李可染决心从画室走向自然,远游写生,积累素材。至六十年代,李可染“采一炼十”,构图日臻成熟,完成由景入境的集约升华。此幅《韶山》创作于1974年,是李可染同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一幅;是李可染变“写生”为“意构”,化“写境”为“造境”的典范之作;亦是李可染革命圣地山水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文革期间的李可染,遭遇动乱冲击,画画一度被迫中断,获准对“韶山”题材的创作让画家重新拿起画笔,继续对艺术的探索。目前所知,1969年李可染离开牛棚,被召至北京饭店作布置画,即有一稿未及署名的《韶山》(109.8×166.2cm);1971年李可染下放丹江,又画有一稿《韶山》(71×107cm);1974年,李可染在对前两稿的基础上,斟酌构图,细心经营,创作出这件巨幅《韶山》(141.5×243.1cm)。
与前两稿相较,此幅《韶山》画家加强了整幅画面的空间感和叙事性。在纵向上,前景的水塘愈加开阔,松柏笔直而立,树冠相互掩映;中景主席故居成为视觉的中心,背后绿树成荫,层层推向天际。在横向上,画家拉宽了整个画面,右侧宽阔的水田和掩映林间的新居将视线引向远方。在叙事性上,画家通过勾勒大量的人物,表现出来自全国的工农兵高举红旗到韶山参观的场景。画家巧妙地将参观的人群分成数组;有的正走向故居,有的已参观完毕,有的正合影留念,有的则席地而座,相谈感想。不同的人群点缀了整个画面,让画面丰满而鲜活。
自195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政治、社会各方面涌现出一种对革命圣地的崇拜热情,与中共历史相关的韶山、井冈山、延安等地,地位不断提升。1960年傅抱石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韶山八景》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美展,最早将对革命圣地的描绘脱离写生层面,进入主题性创作,“革命圣地山水题材”开始形成,这种新的山水画类型在1960年代中期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与“毛泽东诗意山水”并行的两大国画题材。在此类型作品中,“韶山”是画家描绘最多的,几乎当时所有山水画家都曾涉足的题材。此幅《韶山》尺幅巨大(141.5×243.1cm),构图完整,经过多次加工,成为李可染的经典构图,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
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就诞生在这座农舍里。并在这里度过了他的光辉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亲自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组织雪耻会,发展了韶山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韶山党支部。一九二五年毛主席回湖南考查农民运动,曾在这里开过农民干部和农民的座谈会。解放后这里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瞻仰学习的革命圣地。
《革命理想高于天》篇幅巨大(185×375cm),创作于1975至1976年。画家沈尧伊创作此画时正值青壮年时期,可谓意气风发、豪情万丈。据画家亲述,出于对于长征精神的无限向往和崇拜,1975年沈尧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长征题材的创作,并身体力行,用三个月的时间重新走了一趟长征路。归来后,他画了连环画《跟随毛主席长征》,之后开始着手大型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创作,后者现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76年夏天,此画基本完成,但随后在天津美术展览的审查中,被“四人帮”爪牙排斥出展览,还明令不准记者和出版社拍这幅画的照片。1976年11月“四人帮”倒台,人们欢欣鼓舞,天津美院的师生把这幅画钉在担架上,然后抬着走上街头游行,热烈庆祝这一天的到来。《革命理想高于天》便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观众首次见面的。《革命理想高于天》和同时创作的《而今迈步从头越》(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两幅佳作一经面世便受到了广泛好评,多次在展览上现身,成为当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
中国嘉德油画部高级业务经理李艳锋先生表示:“红色经典题材作品浓缩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激情、理想,记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理想社会主义与视觉艺术的理解,也成为几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可以说这类作品的图像意义与题材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在艺术处理上的影响。它们所反映出的深厚的历史背景,正是今天吸引人们注目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今天引发人们收藏的一个重要原因。”
《革命理想高于天》用写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光影对比,绘了一个豪迈而真实的场面:在长征途中休息之时,在熊熊的篝火旁,毛主席被士兵团团围绕在人群中央,进行热情洋溢的演讲,所有士兵侧耳倾听。在毛主席的带动下,士兵们充满了必胜的信念,露出喜悦的神色。此画运用了鲜明的光线对比,长征途中的湿寒荒凉和篝火下士兵们火热的革命豪情形成鲜明对比。画面主次分明,情节简单,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了革命豪情。
这幅以“三突出”为指导的作品,题材上切实做到了对英雄人物激昂的歌颂,同时在描绘手法上,它也具有 “红”“光”“亮”这样鲜明的时代美术特点:画中人物形象强壮健康,红光满面;绘画技巧上写实、逼真;画面整体色调虽然较暗,但在篝火的衬托下温暖、鲜艳。这幅格调激昂豪迈的作品,具有高超的油画写实技法,同时画家沈尧伊感情真挚的描绘了长征路上的故事,其浪漫的艺术追求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感人的。

李华弌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上往往看不到人物居住的痕迹,也无意表现时间或季节感,其原因主要在于李华弌希望将山水画作为抽象事物,而这幅李华弌《山水》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件在画面中出现房子的作品,艺术家借用了他所敬佩的著名艺术家及收藏家王季迁画房子的形式,从而提供了一个与大山大水的构图和连续的皴描形成有机对比的山水画形式。画家将个人的取舍观和深厚的哲学理念融入现世的创作构图,将个人对古代传统的认知融入了对时代的解读。

此交椅乘坐舒适,结构合理,比例舒展,尤其是靠背和搭脑的设计极具艺术功力。靠背浮雕图案尤为生动,雄鹰立于奇石之上,回首张望,双目炯炯有神,鹰爪紧扣,鹰翅微张,随时准备腾飞展翅,传神之态,清晰可见。交椅存世量却非常少。其最初的设计理念是为了便于出游狩猎时携带,属于可折叠运输家具。在使用及运输中,容易损坏;金属铰接件、镶嵌件大多磨损锈蚀、断掉,因此能完整传世不易。现存的交椅主要收藏于各大博物馆中,民间留存甚少。此件拍品保存状态大致完好,颇具收藏价值。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