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春拍剑指何方 上海驰翰新金陵精品唱主角

新金陵画派是新中国画坛最具影响力的绘画流派之一。新金陵画派缘起于上世纪60年代,由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等老一辈艺术家创立,影响深远。在建国初提倡写生,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作品大多雄伟而秀丽,极具江南山水特色。新金陵画派的艺术观念,集中体现在傅抱石、钱松喦两位长者的论著中。归纳起来,大体有四点,即自觉的创新意识,辩证的民族意识,高尚的人文精神,激情的写意精神。

此次驰翰春拍将于4月27日隆重推出傅抱石、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钱松喦等金陵名家精品多幅,选取一二与广大藏家一起分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驰翰2012春拍620号拍品
傅抱石《湘夫人》设色纸本镜片44×48cm

满纸木叶随风飘洒,或近或远,或聚或散,徐徐地翻飞降落……一位典雅的女性,亭亭玉立,微步其间,娟秀的面庞上,柳眉、杏眼、樱口,是古典的至美,那穿过落叶含情远望的眼波,隐隐透出了些许惆怅……一个清空洒落的境界,一个曼妙美丽的倩影。这就是傅抱石先生用画笔诠释的屈原《九歌&S226;湘夫人》辞意——“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促成了郭沫若历史剧《屈原》的诞生,时值一九四二年一月。傅抱石也是自该年开始了屈原像和《九歌》人物创作。他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随同郭沫若在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期间,政治思想诸方面受到郭沫若的不少影响,他的这类创作,显然呼应着郭氏剧本《屈原》,“寓有家国兴亡之意,而于忠臣逸士特为表彰。”(郭沫若语)这便是傅先生此类人物作品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抱石先生的第一幅《湘夫人》绘制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他在画上作题曰:“屈原九歌自古为画家所乐写。龙眠李伯时、子昂赵孟俯,其妙迹尤光辉天壤之间。予久欲从事,愧未能也。今日小女益珊四周生日,忽与内人时慧出楚辞读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不禁彼此无言。盖此时强敌正张焰于沅澧之间,因商量写此……”次年十一月郭沫若题诗其上,结句曰:“莫道婵娟空太息,献身慷慨赴幽并。”作品的创作起因和意义再清晰不过了!从这时起,屈原与《九歌》成了抱石先生人物画的重要题材。物换星移,当时间步入五六十年代,那些曾经寄托著作者愁绪与悲情的艺术形象,便渐渐有了变化,变化为作者特定的艺术美的符号。或是忠义气节的代表,或是清逸雅丽的标志。以“湘夫人”为例,四十年代脸面和眉眼都偏长,显然受到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影响,其表情又时有怅然若失的愁情。

五十年代开始有了变化,到六十年代,脸面渐圆,也稍稍丰满了,眉眼略短更合于比例了,眼目明媚起来,愁绪减弱了许多。这一变化,反映着社会、思想、性情的转化。

此件《湘夫人》是作者理想中的女性美的标志。她含有深情,她襟怀洒落,她高洁典雅,她超然脱俗。

先生选择了有一定年份的旧皮纸,质地松紧得宜,最合于先生的味口,故其技能得以尽情发挥。图中,人物线描流畅劲健,落叶点厾洒脱淋漓,相互对照中,愈显精彩。最为传神的是湘夫人的双眼,作者妙用淡墨轻勾,造就了透明清空、含情无限的神采。好画如好诗,让我们的思绪随着画意诗情飘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驰翰2012春拍483号拍品
宋文治《延安路上》设色纸本立轴80.5×64.5cm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驰翰2012春拍487号拍品
宋文治《深山通火车》设色纸本立轴136.5×70cm

画和人一样,遇见总是需要一点缘分。也许是机缘所致,我有幸能见到宋老之作《深山通火车》,不禁百感交集,思从中来。

此画作尺幅巨大,画工精细,可想其当年颇费宋老之心血。杰出的画家总是以传统入手,以古人为师来汲取养分。此幅画作正是宋老良好基本功的体现,达到古人之法为我所用,古人之技信手拈来的境界。看!远处群峰邈邈,高入云端,不正是李唐之技?近处主峰拔地而起,山体灵秀俊挺,山顶郁郁葱葱,可是范宽写山之法也?山腰一条银练,飞流直下,积墨成流,正是范宽写瀑布之法也。右下角一棵怪树,突兀自逸,又仿佛看到了郭熙的笔法。有趣的是,在此作上还很明显的看到了中国另一位山水大家陆俨少的影子。那主峰山台上树林的处理手法正合陆老画山林的技法。众所周知,宋文治和陆俨少早年交好,他曾想拜陆老为师,但陆老以其太年轻为由拒绝了,介绍他转拜吴湖帆老先生为师。正是这件事使宋老和陆老的友情更深了,他们时常在画作上切磋,陆老也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法教授给他。宋老就是这样能够博取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此幅画作也正是两人交情甚笃的见证。

在师古方面宋老无疑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杰出的画家怎么能泥古不化呢?宋老难能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师古而化古,笔墨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幅《深山通火车》正是宋老笔墨随时代变化之标志。简要来说就是古人的背景,今人的题材。一九五九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十年,全国人民热情无比高涨,全身心得投入新中国的建设,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的难关。深山通火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难题。打隧道,架铁轨,在机械设备不发达的当时是何等的困难,但是勤劳能干的中国人民还是克服种种困难,解决了这一难题。宋老知道这一消息后,内心无比激动,挥毫泼墨以记此事。铁路桥上,一列火车,拖着白烟呼啸而来。山溪两边的公路上,卡车满载着各种材料向着开发大山的营地进发。路上的行人听到火车的汽笛声,都停下来驻足观看这一新中国的奇迹,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驰翰2012春拍464号拍品
魏紫熙《霜叶红于二月花》设色纸本立轴68×45cm

古人之景,今人之情。笔墨当随时代,这样国画才有蓬勃的生命力。

魏紫熙以山水画名世,有深厚的传统功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物画人景并茂,意境深邃,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魏紫熙先生毕生追求生活之美,并深入生活创作出极具生活色彩的众多人物画,一切的表现手法都服从于生活的感受。当人们品味著魏紫熙人物画时,都有强烈的时代再现之感,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将生活中的甜美奉献出来,令人憧憬,催人奋发。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那样丰富的作品。魏紫熙的这幅《霜叶红于二月花》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般的魅力,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而人物的表现更是沉稳厚重、造型典雅、色彩浓烈,真实的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气息,同时代表著他人物画创作表现上的巨大成功与贡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驰翰2012春拍619号拍品
亚明《桃源春色》设色纸本立轴96.5×59cm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