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仅存国宝级“过云楼”藏书整体亮相匡时春拍

导读:“过云楼藏书”由北京匡时拍卖主办的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临琼楼二层)西城区文津街7号召开。出席的嘉宾有范景中、董国强、赵前、孟宪均、谢晓东等艺术界知名人士,与现场的朋友们一起分享了“过云楼”藏书的相关信息和历史价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云楼藏书”新闻发布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闻发布会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先生向大家介绍过云楼藏书拍卖情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范景中老师向大家介绍“过云楼”藏书的相关信息和历史价值。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尉露)由海内外孤本、宋版《锦绣万花谷》全八十卷领衔的170余种,近500册“过云楼”藏历代古籍,将整体亮相于北京匡时2012春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绣万花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24册后集四十卷16册

市场仅存国宝级藏书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清末世家藏书大多已进入海内外图书馆。“过云楼”藏书的四分之三也已转归南京图书馆,只剩这170余种,是唯一还在私人手中的国宝级藏书。

顾氏“过云楼”自清道光以来,已超过六代、一百五十年。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顾氏家族示有家训:过云楼藏画可任人评阅,而家藏善本古籍不可轻易示人。故此过云楼藏书终年置于秘室,隐而不宣。民国时期,应好友傅增湘的再三要求,顾鹤逸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阅书后凭记忆默写书名,后发表《顾鹤逸藏书目》,过云楼藏书始方大白于天下。

中国收藏传统历来是古籍善本重于书画。范氏“天一阁”从明朝以来有“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族规,族中妇女不准登楼读书。“皕宋楼”陆心源则传古籍于长子,书画于次子。顾氏“过云楼”自创建之始便有“志在必传”的决心。 丁丑军兴,顾氏老宅被炸弹击中,顾家人携全部藏书迁徒避难,辗转数地几百里,历经诸多艰险磨难,竭力保全这批藏书完璧猶存。

及至20世纪90年代初,“过云楼”藏书仅余此四分之一,百有七十余种尚被顾氏后人完整保存,其余藏书500余种、3000余册被南京图书馆收购。

这批私人收藏的“过云楼”藏书共有179部,近500册,卷帙浩繁、蔚为大观。既有宋刻《锦绣万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共四十册),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这样名重天下的存世孤本;元代刘氏日新堂、明代毛氏汲古阁这样鼎鼎有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还有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等大家批校手迹,在民国时期,这些就已是千金难求的国宝级藏品。

宋版孤本寸纸寸金

宋元善本寥若晨星、不可多得,收藏界向有“寸纸寸金”的说法。这批“过云楼”藏书中,宋代百科全书《锦绣万花谷》在藏书界一直声名显赫,它不仅是传世孤本,也应是目前海内外公私所藏部头最大的完整的宋板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绣万花谷》内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绣万花谷》内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绣万花谷》内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锦绣万花谷》内页

《锦绣万花谷》是一部类书,自成书以来就享有盛名,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有“书成锦绣万花谷,画出天龙八部图”的诗句。《锦绣万花谷》的重要价值在于它保存了大量佚传古籍中的部分内容。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其文献与辑佚价值之高罕有与之比肩者。即使撇开这部书在文献和史料研究中的重要性,单就文物价值而言,这样一部焕然如新的宋板孤本巨著,也是无以复量的。

宋版《锦绣万花谷》在明代就已按页论价名满神州,早在2003年,一页零散的宋版书价格已达到五万元人民币,今天一部八十卷完整的宋刻孤本,两千页煌煌巨著,品相完好,传世仅见,其价值更可想而知。

除宋刻《锦绣万花谷》外,这批“过云楼”藏书中的精善之本比比皆是。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海内外孤本,历经明末毛氏汲古阁,清鲍氏知不足斋递藏。傅增湘《顾鹤逸藏书目》著录并定为“孤本”。这个本子被选入《中华再造善本》。该书裒辑了国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的珍贵善本,仅有两部私人藏书被收入这套书中,元刻《皇朝名臣续碑传琬琰集》是其中之一。

此外,《谈苑六卷》系明季抄本,此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仅存两部明抄本,未见刻本。黄丕烈、顾锡麒朱笔批校更显名贵;元皇庆二年(1313)刻本《胡思绍校周易启蒙翼传三篇外传一篇》为顾之逵“小读书堆藏”旧物,初刻初印,全国公藏书目著录仅存一部;元至正元年(1341)日新堂刻本《易学启蒙朱子成书》为初刻初印;明毛氏汲古阁刻本《易解十卷》由黄丕烈通校批注;此外明初黑口本《香溪范贤良文集》、清中期抄本《契丹国志》等均为罕见之物。

古籍版本不仅讲重要源流,也讲究收藏源流,除固有的版本价值外,在流传过程中经名家收藏或批校题跋,钤盖的收藏印,都对它有所增值,这批过云楼藏书名家钤印累累,前呼后应,溢价甚丰。过云楼的旧藏抄本、写本大多有独到讲究,常常有《补》一卷,又叠经一系列名家重校,价值远高于同样的版本。

背景历史资料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过云楼旧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怡园旧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怡园旧址

 

 

推荐阅读:关于过云楼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