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盛期山水册精品亮相嘉德秋拍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尉露) 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没有一位画家能像齐白石那样获得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认同和喜爱。正是有着深厚的公共和私人收藏作为基础,反映在艺术品市场中,齐白石作品价格呈现出逐年走高的趋势。在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中,将由齐白石1931 年为著名碑帖鉴赏收藏家文素松所作《山水册》领衔,为大家呈现题材广泛、质量优秀的齐白石书画作品,以飨藏家。齐白石此《山水册》早在1994 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即创造齐白石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历经十余年岁月流转重回嘉德拍场,相信会令整个艺术市场无限期待。据悉,目前此件作品估价待询。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山水册

齐白石《山水册》,作于1931 年(辛未,69 岁)秋天,共十二开,每开34.5×35 厘米。(根据其中《朝阳》一页的题跋中说:“此册廿又四开”,目前所见是其中一半,另一半不知落在何处。)此册自署标题者八幅,即《朝阳》、《放牛图》《苍海烟帆》、《阳羡山水》、《月明人静时候》、《雨后》、《荒山残雪》、《柳浦秋殅》。未署标题的四幅,根据内容可命名为《古木寒鸦》、《菏塘游鱼》、《沙渚鸬鹚》、《山上人家》。册页的题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画法则来自在前人图式和写生基础上的创造。

1931 年,齐白石已进入创作盛期。所谓盛期,是指老人“衰年变法”后,艺术上全面成熟的时期(约30至40 年代)。他这一时期山水画的突出特点,一曰简少——物象简少,以勾勒为主,不用复杂的皴法。二曰新奇——构图、造型、笔墨、色彩、点景人物,都奇异不同寻常,所谓“扫除凡格”。三曰粗拙——他自嘲“咫尺天涯几笔涂,一挥便了忘工粗。”但实际上能做到粗中有细,拙中有味。此册充分了这些特征,堪称齐白石盛期写意山水的问鼎之作。

其中,《沙渚鸬鹚》是齐白石爱画的题材之一。这可以追溯到1904年,他跟随老师王湘绮游江西,在途中见到沙洲上的鸬鹚,以后就常画这种水禽了。鸬鹚俗称“鱼鹰”,能潜水捕鱼。白石画鸬鹚,大抵配以秋水、沙渚,有时还以柳岸、农舍、远山、落日作背景,是山水画,又兼容了花鸟画的因素。秋色空明,鸬鹚嬉水,这是一幅多么自由惬意的美景!

《苍海烟帆》描绘远近风帆巅簸于浩渺的波涛之中。1902—1909 年间,齐白石应友人之约远游,六出六归,历经十数省,几度过湖渡海,扩大了心胸与眼界,画风也随之一变。在其晚年,远游已成往事,过湖渡海转化为对壮游的追怀,白石老人这时

《苍海烟帆》,表达的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豪情。

《阳羡山水》源自1905 年齐白石的阳朔之游,幅上所题旧诗乃纪其事:“桂林时候不相侔,自打衣包备小游。一日扁舟过阳羡,南风轻葛北风裘。”桂林山水与齐白石独具一格的山水创造有很大关系。他曾写道:“曾经阳羡好山无,峦倒峰斜势欲扶。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工夫。”意思说,他画山水不承宗派而师造化,也不喜欢清代画家的“平铺细抹死工夫”。他胸中自有“甲天下”的山水,而这胸中“丘壑”多来自桂林和阳朔。

《柳浦秋殅》也得自远游。1903 年春,白石随友人夏午诒从西安到北京,过黄河柳园口,看到这种景象。画面描绘乍寒未暖时候,溪水解冻,缓缓流过苏醒的土地,细秀的柳枝尚未生叶,却已勃然有生意。画家用赭石、没骨方法画黄土地,留白者为溪水,再用浓淡墨勾画柳枝,简洁之极,却活现出早春景物的特色,这是齐白石的独造。

《月明人静时候》、《雨后》两幅,都是近距离取景,构图极别致。画中所用卧笔横点画法,大抵从米氏云山变化而来。生活中获得的山水意象,经过改造的传统画法,在齐老的画幅中极自然地融为了一体。

《放牛图》、《古木寒鸦》、《荷塘游鱼》等作,与白石老人对家乡的印象有关。晚年居北京后,齐白石思念家乡,所画与所写,最多的便是家乡的自然风物和人情风俗。一次游西山,在路上望见牧牛的人,便吟道:“牧童手有犁牛在,只有农家心太平。”这是白石老人心情特别的地方:他年近六十才因避乱和生存之需定居北京,但他始终不习惯充满斗争的大都市生活和人际关系,总觉得“落日呼牛见小村”的日子“太平”。《放牛图》中桃花春牧之境,《古木寒鸦》中“斜阳古树看鸦归”,《荷塘游鱼》中“清池荷底羡鱼行”的诗意,都曲折反映着他这一特别心理。

2011 年嘉德秋季拍卖会还将推出若干件“伊藤”上款作品。“伊藤”即伊藤为雄,日本早期收藏齐白石作品的重要藏家。白石作品最早为日人赏识,许多渡海涉洋至北京求画,其中在华日人更争相订制,伊藤即其一。参考目前传世画迹,两人认识应于1927 年,至1937 年中日战争爆发后齐老闭门谢客。在此期间,屡见白石写给他的书画。虽属买卖交易,白石却倾力为之,毫不马虎。因而目前所见之“伊藤”上款画作都是齐老的重要作品。齐白石1919 年定居北京后,陆续看到并临摹了一些古代名家作品,如沈周、石涛、八大山人和金农等。本幅《岱庙图》上的题跋明确谈到,这件作品借鉴于明初文人画家沈周,只是沈周笔下岱庙的正面图式被改为侧面,设色画法也为纯水墨取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 岱庙图

齐白石一生创作过多幅《岱庙图》,如《致季端岱庙图》(1926 年,浙江博物馆藏),以及重庆市博物馆藏1932 年作,北京市文物公司藏40 年代初作《岱庙图》。这些作品中虽岱庙的角度各有不同,但构图基本是一致的:松树位于前景处,背景是顶部呈圆形的群山,以寺院围墙分割空间。相较于这些以赭石、花青艳丽设色的《岱庙图》,本幅《致伊藤岱庙图》纯以水墨经营,不施皴笔,不着一色。近景松树造型偃蹇,中景岱庙只画庙门和院墙,略写其意。画家以坚实的金石线条表现出建筑的质感。远山仅绘出大结构而无细节刻画,浓淡不平的墨色给了山丘立体之感,亦使其有了生气。全幅笔墨果断苍浑,整体上的豪纵风格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显然,白石老人抽象单纯的形式,纵放率意的笔墨,体现了和沈周迥然不同的艺术思想。无怪乎白石老人颇为自得地题道:“其名摹仿,实出余己意也。”

20 世纪20 年代初期,齐白石的山水画已别开新面,与古今山水画拉开距离,此幅1925 年题赠伊藤的《岱庙图》,将抽象的形、单色平面,文人画艺术历史的借鉴融为一体,堪称齐白石山水成熟期的精品力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齐白石 致伊藤为雄信札(二十七通)

《齐白石致伊藤为雄信札》堪称今季近现代书画最为特别的拍品。信札共二十七通,时间跨度大约从二十年代晚期至三十年代中期。信中,老人对伊藤的称谓由最初的“先生”变为“仁弟”,可见二人交情的逐渐深入。信函内容极其丰富,当然多与订画有关,从中可窥探齐白石的个人志趣和艺术追求,以及当时作品的市场行情,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字里行间透出的齐氏独有的诙谐与机智,以及对友人的情意与关怀,更向世人勾勒出一个生动丰满的画家形象,可资咀嚼,识者当宝之重之。

据悉,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8日至11日预展,12日至16日拍卖,将有中国书画、瓷器家具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古籍善本、名表珠宝翡翠共 4500余件精品待展风华,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此外,中国嘉德2011秋季邮品钱币铜镜拍卖会将于11月15日至16日预展,17日至22日拍卖,展拍地点均为北京国际饭店。

关于中国嘉德

成立于1993年5月,是以经营中国文物艺术品为主的综合性拍卖公司,总部设于北京。每年定期举办春季、秋季大型拍卖会,以及四期“嘉德四季”拍卖会。公司设有上海、天津、香港、台湾、日本办事处及北美办事处。

经过中国嘉德的努力,诸多国宝级的珍品如“翁氏藏书”、“唐摹怀素食鱼帖”、“宋高宗手书养生论”、“朱熹春雨帖”和“出师颂”等重要拍品,或从海外回归大陆,或从民间流向重要收藏机构;同时,各项目不断有突破区域性以及世界性艺术品拍卖成交最高价的纪录。2007年秋拍中,明代仇英《赤壁图》以人民币7952万元的成交价使中国绘画类作品拍卖价格首次超过千万美元级别。经中国嘉德拍出的齐白石《松柏高立图&S226;篆书四言联》(2011年春拍,4.255亿);王羲之草书《平安帖》(2010秋拍,3.08亿);陈栝《情韵墨花》(2010秋拍,1.137亿元人民币);李可染《长征》(2010秋拍,1.075亿元);张大千《爱痕湖》(2010春拍,1.008亿元);朱熹、张景修等的《宋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2009秋拍,成交价1.008亿元);唐代“大圣遗音”伏羲式古琴(2011春拍,1.15亿元);清乾隆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2004年春拍,成交价3575万元)、清下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2006春拍,成交价5280万元)、“明 黄花梨簇云纹马蹄腿六柱式架子床”(2010秋拍,4312万元);陈逸飞《山地风》(2011春拍,8165万);元抄本《两汉策要十二卷》(2011

春拍,4830万)等以及邮品钱币门类的多项珍品均创造了各项目的历史最高价。

中国嘉德首批并连续被评为中国拍卖企业AAA级最高资质,获得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守信企业称号。

中国嘉德在2008年获北京奥林匹克博览会独家授权举办奥运专场拍卖会,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9年分获世界集邮展览会指定独家举办邮品拍卖会。中国嘉德长期以来还积极参与慈善捐献并扶助艺术教育等公益活动。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