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拍卖公司的估价

近来,拍卖行的估价几乎变成了常规的附加物,而不再是价格的指示性向导。对拍品的估价是否被抑制了呢?对此,艺术市场分析员、艺术评论家Nic Forrest是这样看待拍卖公司估价问题的:

估价其实是一件很棘手的事。过高的估价会使买家对作品失去兴趣,而过低的估价则会使买家去思考为什么这个价格会这么低。虽然估价只是对作品价格所做的有根据的推测,但它的心理状态与制定零售价的心理状态很相似。顾客在走进一间商店时,如果一件商品的定价太高,那么顾客很有可能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商品来代替,或是去其它商店用更合理的价格购买相同的商品;如果定价太低,顾客又会开始怀疑它的价格为什么这么低,是不是商品的质量出现了问题?最后也许干脆就不买这件商品了。

尽管估价对买家能出的价几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艺术拍卖行的心理状态是这样的:估价通常被看作是一个比价值的指示物更重要的东西。这种情况产生的问题就在于,拍卖行得以将估价用作一种强力而且效果显著的市场工具;这种工具拥有影响潜在竞标者的洞察力及其出价方式的潜能。

对当代、现代以及古代中国艺术家作品的需求的激增有一个主要的问题:他们作品中的利益(或是利益水平)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相对较新,而且没有先例。这就意味着当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出现在拍卖行上时,基本上没有或是只有很少的数据(例如画廊定价、拍卖行价格等)能够用作估价的基础。例如张大千的作品,artprice.com显示自1991年起,这位艺术家有3578幅水彩画出现在拍卖行上,这其中有将近一半的作品都是在2009年之后才开始被拍卖的。这表明在1991年至2009年这18年间拍卖的张大千作品,与刚过去的两年半拍卖的张大千作品在数量上相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的需求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考虑到某些根本没有拍卖纪录的当代艺术家要在通常由著名艺术大师占领了的拍卖行上实现成交,拍卖行估价的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的。

将估价定得较低总是比定得较高更符号拍卖行的利益,因为这能促进买家之间的竞争和出价。不过我不认为拍卖行的估价是被抑制了的。拍卖行的主要目的在于赚钱,就这一点而论,他们的确没有义务公布精确的估价。将估价用作一种市场工具是长期以来就存在的,它可能是因为媒体对中国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的密切关注而变得明显了起来。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