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民间剪纸艺术展》在北京文博交流馆展出
明代智化寺大鼓修复后首次亮相




今天上午 北京文博交流馆举行民间剪纸艺术展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北京文博交流馆于6月29日至9月20日在大智殿举办《红色记忆——民间剪纸艺术展》。
本展览以红色为基调,以红纸为原材料,以党史为基本脉络,以传统剪纸工艺为表现形式,通过红色革命圣地剪纸艺人的表现手法,简要介绍了从1921年到2011年,从嘉兴湖上小船到井冈山;从遵义会议到陕北延安;从转战西柏坡到走进北平;从毛泽东宣布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邓小平南巡讲话,再到“三个代表”提出,直至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年来的光辉历程。




本展览作者李红娥女士出生于陕北延安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喜爱剪纸,在母亲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剪纸艺术创作。红娥女士剪纸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人物诗词等,经过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和对民间技艺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工细纤巧、内容丰富。代表作品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沁园春雪》、《毛主席去安源》、《陕北民歌》等等。其中,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的剪纸作品在人民大会堂参展并获得金奖;作品《陕北农家院》被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评为第二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手工艺类二等奖。她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部分经典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文西提名并收藏;她的所有作品被中国收藏家协会副主席王必成全部收藏。


智化寺建成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是北京市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对智化寺鼓楼进行修缮时,将鼓楼内的明式大鼓移至智化寺如来殿内,2003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清理文物过程中,清除大鼓多年的尘土后,发现这面不起眼的红色漆面大鼓竟然还盘绕着一圈金龙。图案以“二龙戏珠”为一组,共有四组。金龙腾跃盘绕,龙鳞层次分明,技法精堪,栩栩如生。整个构图灵活丰满,极具立体感。加上鼓面分别绘有一组“二龙戏珠”,整个大鼓共有12条金龙,象征一年十二个月风调雨顺,平安幸福。这些金龙是采用“沥粉贴金”的手法绘制的,这种手法一般用在佛像的衣纹上,层次感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著名考古专家徐萍芳先生看过大鼓之后非常兴奋。他说:“明代大鼓并不少见,但鼓身上绘有金龙的鼓在国内非敕赐寺院中极为少见,至少在北京还没有听说过,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该鼓高1.45米,鼓面用牛皮制成,口面直径1.07米,鼓身最大直径1.37米。
从2006年起,智化寺明代大鼓历经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5年的精心修复,终于在智化寺大智殿内首次展出,敬请关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