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书画艺术品适合长线投资

以去年北京匡时春拍中“四王吴恽”专场为例,上拍的14件拍品逾九成易主,斩获了1.78亿元高价,成为了匡时此季春拍中成交额最高的专场,其中,王鉴的《仿古山水册》(10开)、王石谷的《吴山积雪图》、吴历的《古木竹石图册》等身价都定格在1000万元以上。明清书画受欢迎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从投资的角度来分析,收藏明清书画能获利吗?上文中提到的吴历《古木竹石山水册》,曾在1989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35.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40万元)成交,这在当时已是高价;而2010年,这幅画最终成交价则达到了2240万元。唐伯虎《灌木丛篁》在2010年春拍中以1624万元易主,它的价格在2007年只有682万元。“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七贤图》,在2006年估价仅为180万元至250万元,却最终遭遇流拍;两年以后,这幅画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不仅估价升为了380万元至460万元,并且最终以537.6万元花落新主人……可见,明清书画大家作品的升值空间十分可观。

要特别一说的是,清代宫廷绘画也格外抢手。尽管从艺术角度考虑,这些出自帝王、后妃、词臣之手的作品未必出彩,但其豪华的装潢和流传有序使得作品的“品相”充满了贵气,而“清宫剧”的流行又为这些画作打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添上了一笔特殊的附加值。在2010年5月中国嘉德呈献的“气象堂皇——宫廷艺术集粹”专场中,乾隆帝的御笔字画大受追捧——仅1.5平尺的《金莲花》成交价为1008万元、行书《喜雨诗》拍出了548.8万元。而乾隆时期著名宫廷画家金廷标的《听泉图》更是以4513.6万元拔得了该场头筹。《听泉图》1996年出现在北京翰海拍场时,成交价仅为45万元,10余年的沉淀使其身价增长了100倍。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