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隆重开幕

导读:你知道文物年代是如何测定的么?

你知道水下沉船是怎样打捞的吗?

你知道如何运用现代探测技术描绘出古代的城市规划或者墓葬内部的具体情况吗?

这一系列妙趣横生的问题都将会在“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中找到精彩答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都博物馆郭小凌馆长、国家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马燕合司长、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与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单霁翔同志一起为展览开幕剪彩

时间:2010年12月14日——2011年1月14日

地点:首都博物馆

中国文物网消息:在中国,科学技术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应用到考古与文博领域, “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上的巨大支持和投入,使得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承办,于2010年12月14日上午在首都博物馆地上一层B展厅隆重展出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将会是对“十一五”工作的一次重要总结。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参观展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参观展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人员为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作讲解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单霁翔局长现场体验展览成果

此次展览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文化遗产的科技保护。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领。只有建立起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跨国界的研究领域,才能更好的承担起传承中国悠远文明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近年来,在国家启动实施一大批重点科研项目之后,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论在考古研究、文物保护还是在博物馆展示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若干制约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瓶颈问题得以解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电法、磁法物理勘探设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彩绘跪射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倕公主冠饰

此次展览了体现科学技术界和文化遗产保护界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融合、彼此促进、共同担当,搭建起普通人群对于科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关注的桥梁。

不同以往讲述文物的精美和悠久,此次展览的重点在于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例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潜水技术和生化技术等应用到文物遗址保护领域后,极大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效率,开辟性地把考古学拓展到前所未及的领域,魔术般让衰老文物重焕美丽容颜,并给陶瓷器和青铜器修复等传统工艺注入了新鲜的科技血液。在展出实物中,组织者精心选择经过了现代科学技术修复和维护过的文物。因此他们之中大都没有对外宣传过,有些甚至第一次呈现在观众面前,实属难得。

除此之外,此次展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的展出。以往考古过程中,出土文物都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整理修复,但是当文物出土瞬间,如果没有获得及时保护处理,将对后续保护工作将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于是在科技部的支持下,研制出目前中国首辆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这个“移动实验室”一方面方便科技人员及时对出土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处理;另一方面对抢救和保护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这一亮点相信会解答观众一些考古现场的疑问。

为了便于观众的理解,整个展览从国家政策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全局切入,按照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学的逻辑,结合在文化保护事业方面进行的国际合作,和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示,将整个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全国一盘棋——文物保护科技事业的新格局;第二单元,永恒的五行——文物保护科技的创新国际合作进行的文花遗产保护事业;第三单元,山河知岁月——现代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第四单元,德行无疆——广泛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第五单元,文明的传承——文化遗产价值挖掘与传播。

展览将会以明快简洁,通俗易懂的解读语言,结合大量图片、模型、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在表现科技在文物保护领域所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让观众感受到被后人所遗忘和误传的历史记忆,会在科技这面放大镜前被还原的真真切切。

回顾“十一五”规划走过的这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文物局协同科技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开展的一系列工作,确保了文物保护各项任务顺利落实,全面了带动文物事业健康发展。展望“十二五”规划,蓝图绘就,新卷将展,相信会成就文保事业的另一番繁荣景象!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