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艺术品市场缘何火爆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头戏,武汉艺术品市场出现一些新的动态:长江文艺会所、21度、百家艺术空间等艺术品私人会所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与此同时,大量私营企业主也扎堆进入藏界,不仅频繁出入拍卖会,更直接一掷千金开设古玩市场。

“疯狂”、“火爆”等词都不足以形容眼下的艺术品市场。盛世之下,迅猛发展的“收藏经济”在民间也已经长大为一棵参天大树。

武汉民间资本开始以极大的激情走进收藏领域,据保守估计有数亿元之多,成为推动藏市升温的主力军之一。

投资者认为,随着我国民间收藏文化的逐步升温,预计“收藏经济”在未来将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产值不可估量。

收藏市场上演“战国七雄”

一年之内,武汉三镇的古玩收藏交易类市场突然增多了3家。据了解,这三家市场的大股东均为私营企业老板,一次性投资数千亿元,打造一个又一个古玩城。

此前,武汉的收藏市场还是“三国鼎立”香港路文物市场、崇仁路武汉收藏品市场和徐东古玩城。今年10月,汉口一家新的古玩市场试营业,其定位与邮币卡为主的崇仁路收藏品市场有差异,珠宝、瓷器、书画、杂项等是其主要经营范围。

据其股东郑靖介绍,该古玩城面积近1万平方米,三个股东一次性投资了8000万,市场不仅是交易平台,更是艺术品经营公司,既收购藏品,也举办拍卖会。“如果仅是交易平台,那一年也就收几百万租金,实际上只是投资商铺。但我们更想真正进入艺术品投资,扩大赢利点。”郑靖介绍,目前租售的商户已有180多户。

事实上,早在今年4月,武昌一艺术城就抢先开业,其投资人方宏星是武汉一机械工厂的老总,3年前花巨资买下该地办工厂,后来又花了2000万元把工厂改造成艺术城。

该艺术城内瓷器、书画、杂项、钱币、红木、苏绣等样样兼备。为吸引商户,市场对所有商户不收物业管理费和公摊费,一些门面的房租也低至每平方米30多元。

“我看中的是收藏市场的长期收益。”方宏星坦言,比起办工厂,投资艺术城效益更慢,利润也较低,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艺术品市场火爆是迟早的事。“如今有钱的人,都想玩点高雅,沾沾文化味。”

此外,黄石路的一家古玩交易市场即将开业,作为后来者,投资方为抢夺商户,吸引人气,开出每平方米租金仅20元的条件。几位投资人称,空前激烈的竞争将是江城收藏市场此后数年的主旋律。

古玩会所玩的就是隐秘

不知何时起,武汉三镇的小巷里,出现一些“文艺会所”、“艺术品俱乐部”等招牌,它们大多比较隐秘,而且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

上周,记者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进了一文艺会所。据老板郑家鹏介绍,会所于今年年初成立,仅限于会员之间交流、品鉴,而圈外人只有经会员介绍才能进来。“圈内人喝喝茶,看看瓷器,各抒己见,有看中的就私下成交,会所收取10%的佣金。”这就是艺术品会所的经营模式。“目前会员仅十几位,基本上都是武汉市小有名气的藏家,手上都有几件‘宝贝’。”郑家鹏称,艺术品贵在鉴赏、把玩,选择开艺术品会所,就是看中这种沙龙式经营理念,它比市场小,比市场隐秘,也比市场更随意。

据了解,郑家鹏以前是现代电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老总,在他的生意朋友圈内,有不少建筑商、开发商都纷纷进入收藏业,其中有三位朋友也在筹备古玩会所。“他们也认为,除了房子外,最好的投资品种莫过于艺术品。”郑总称,按国际通行的说法,一个国家艺术品市场的启动条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 1000-2000美元,而我国沿海地区和内地一些发达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已达到这一水平,收藏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能量。

另外,一些藏家开始建一些私人古玩会所,有的与茶厅、咖啡厅结合,注重环境和格调;而有的则注重隐秘性,成交活跃。

专门收藏瓷器的胡吕宏,进入收藏业已十余年。他筹备已久的艺术品会所即将开张。“在参观中欣赏,在欣赏中品茶,在品茶中切磋,在切磋中把玩,‘玩’的就是高雅。”胡吕宏认为,不久后,私人会所将赶超传统的古玩市场,成为艺术品第二大民间交易平台。

拍卖会高烧蔓延至三镇

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如此高的投资回报令不少富豪竞折腰。

北京拍卖会近乎疯狂的行情蔓延至武汉。11月21日的中信拍卖会,总成交超过3106万元,创下湖北文物艺术品拍卖成交额最高纪录。“这样的成绩已相当不错,是去年成交额的三倍。”武汉市古玩商会会长刘犇坦言,去年中信拍卖的成交额才1100万。

在上周日结束的诚信拍卖会上,邵声朗的《银河落九天》以15.4万元成交(加10%的佣金),创下其个人作品在湖北成交纪录的新高,相当于每平方尺1万元,去年他的作品价格仅为5000元/平方尺。

究竟是谁在追捧艺术品?中信、诚信拍卖公司透露,今年场上频频举牌,出手迅速,不惜血本拿下“细路货”的多是本地一些私营老板。他们口袋里“不差钱”,但苦于缺少投资渠道,无论是古陶瓷、字画,还是玉器,只要有增值空间,他们就愿意出手。而且,在拍台下,他们的收购量也不少。

这些私营老板已成了拍卖场的主力。诚信拍卖会上157号买家就是其中一位,人称李总,是武汉某高新技术科技公司的老板。他出手迅速,直接喊价。整场拍卖会,他几乎要把1/3的拍品纳入囊中,据透露,他每年投入藏市的资金有数千万之多。“今年湖北省拍卖的总成交额估计能突破1.3亿元。”湖北省拍卖协会会长郑祖桥表示,收藏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既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也带动了拍卖、物流和会展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不可否认的是,湖北省的艺术品市场正在起步阶段,市场上也还存在不少乱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比如刚刚培育起来的湖北本土书画作品市场就开始出现仿品,一些名画家的后代或学生大量仿制,落款后就流入市场,严重打击市场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