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庙会深挖文化做强产业

春节逛成都大庙会,游喜神方已成为成都人过年的一种习惯。恢复举办近10年的成都大庙会不仅凭借对文化核心的深入发掘,对旅游产业的精心谋划,迅速成长为比肩北京、上海、南京传统知名庙会的文化旅游品牌,还成为叫好又叫座的成都城市新名片,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把春节逛成都大庙会作为第一选择!

依托文化核心 迅速比肩“老字号”

2003年,成都市文化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方式,以企事业单位为投资主体,恢复了中断45年的具有本地品牌效应的“成都大庙会”,并以民俗文化为主体内容,做大庙会品牌。成都大庙会作为成都市的品牌项目,还先后到台湾、香港、澳门、广州、北京等地举办,有效提升了成都城市和文化的影响力。

从2004年开始,成都大庙会移师武侯祠举行,依托三国文化的底色,成都大庙会开始从单纯的民俗文化庙会进一步转型成为具有特色主题文化的庙会,这使成都大庙会一下子从全国众多的城市民俗庙会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通过今年大庙会的举办,成都大庙会已经成为与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齐名的全国著名庙会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前三者都是历史悠久并且民俗味道浓厚的“老字号”,而不到10岁的成都大庙会是凭借什么,在如此短的时间里驰名海内外的呢?“当然是文化的力量!”市文化局局长朱树喜感慨:“正是牢牢抓住三国文化进行研究和发掘,逐步形成了成都大庙会的个性符号,彰显出了与众不同的吸引力,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出知名品牌。”

发掘旅游价值 进入良性循环

许多海内外游客在游览成都大庙会后,不禁慨叹巴蜀文化之丰富,三国文化之深厚,对成都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而中央电视台在2007年直播成都大庙会的活动时,高度评价说:“不到武侯祠,不看大庙会,就像没有到过成都。”

谈到成都大庙会取得的成功,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认为这些成效的取得归根到底还是充分认识和发掘了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刚刚恢复举办庙会时,民俗活动几乎贯穿了庙会的始终,成都大庙会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庙会一样,主打的都是民俗牌,五花八门的民间艺术、民间绝技等成为庙会的主要看点。“但很快我们就发现了问题,那就是模仿者纷至沓来,你搞民俗,我也可以搞,他也可以搞,国内其他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春节期间,同时有七八台民俗庙会竞相开庙的局面,同质化竞争的恶果导致庙会千会一面,观众和游客很快就腻味了这样的形式。”谢辉说,后来在筹划大庙会时,主打三国文化牌成为共识,不再盲从于民俗,从广撒“花椒面”到集中兵力突破,每一项主体活动均与三国有渊源,让成都大庙会彻底摆脱低水平竞争,进入良性循环。去年春节,庙会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成都大庙会”首次进入旅行社的“成都游”日程。在旅行社九寨沟、峨眉山、乐山、成都六天豪华团的行程中,记者看到这样一个行程:游览锦里古街春节庙会,感受成都的春节氛围。

“好的创意是庙会留客的法宝。”谢辉说,成都大庙会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就是在用好的创意、新的元素来吸引游客参与,做大“庙会蛋糕”。“成都大庙会”应该成为四川文化的浓缩景观,既是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台,又是三国文化的延伸链,突出成都个性、四川味道。据悉,2011年成都大庙会已经开始进入前期筹备阶段。武侯祠方面表示,明年的成都大庙会除了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继续深入发掘外,还将进一步与时尚、创意元素结合,吸引全球各地到成都过年的游客,尤其是年轻人,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魅力!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