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带你看红楼梦 第廿晚之绣墩

在红楼梦中,多处写到绣墩。这晚,北静王生辰日,请宝玉道别致小院一座,曹公特意描写二人坐于绣墩。

绣墩是一种无靠背坐具,它的特点是面下不用四足,而采用攒鼓的作法。形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型。又称坐墩、鼓墩,因常有铺锦披绣的,故亦称“绣墩”。 明清两代的绣墩,不仅在室内使用,也常在庭园、室外陈设。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介绍:“腰鼓形坐墩,是战国以来妇女为熏香取暖专用的坐具。”唐代以前人们一般席地而坐,家具多为低型,唐以后起居方式改为垂足而坐,家具也随之变为高型,绣墩作为垂足而坐的一种家具形式也由此而产生了。到了唐代,受佛教莲台影响,唐代妇女坐具多作腰鼓式,称为“基台”或“荃蹄”。这些坐具在宫廷中使用,上覆盖绣帕一块,故又称“绣墩”。经宋代的沿袭,至明清,绣墩已成为一种坐具。为凳子中的佼佼者,不仅灵秀,而且富丽。

绣墩具有古雅之趣,它在造型艺术上更是千姿百态,座面的式样除圆形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等。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区分,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不少绣墩上下两头各做出弦纹一道,雕击鼓钉,既简朴又美观。墩圈雕花精致,或海棠,或竹节,或藤蔓,栩栩如生,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墩面的装饰也很讲究,除板外,还有镶嵌彩石影木,大理石、藤等。绣墩的制作木材非常讲究,常用紫檀、花梨、红木等。另外,明清两代瓷墩的使用极为普通,有德化、醴陵、景德镇等地的产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青花缠枝莲纹双钱绣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明式黄花梨绣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式紫檀云头拴钱绣墩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