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网带你看红楼梦 第十二晚之雀金裘

在中国古代丝织史上,以黄金制成片金线、捻金线,以孔雀、雉、翠鸟等珍禽的羽毛捻线,经常与各色彩丝同时使用,织出灿若云霞的锦缎罗纱。这种工艺源远流长,是足以代表中国古代纺织业辉煌成就的一种高等工艺。这晚有一段重要描写,是原小说《红楼梦》中第五十二回中“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件俄罗斯裁缝用孔雀金线织的御寒衣物,光华灿烂。宝玉一次不慎将将烧了一个洞,晚上回来、街上裁缝不敢修补,睛雯重病中连夜补好。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雀金裘

关于中原地区纺织金锦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隋唐史。据《隋书》记载,隋初波斯国曾献金线锦袍,而巧匠何稠仿织了一件,其华丽更过于波斯所献原物。后来至唐,直至明清以金线织入各色华丽织物形成的织金锦、纱、缎、妆花、缂丝等,成为皇室、贵族及富人们高级服装的主要衣料。在织金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国古代纺织技术还发展了另一种特殊工艺——以鸟羽,特别是孔雀尾羽捻成线,织入织物,显现花纹。据《南史》记,早在公元5世纪末的南齐时代,文惠太子便曾令工匠用孔雀毛织成一件翠毛裘,金翠炫丽,十分珍奇。现在故宫博物院、北京艺术博物馆等处至今均保藏着清代生产的织有孔雀羽线的帝王服饰及衣料。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制法,是将孔雀羽屏或鸟羽上的羽绒旋绕于细蚕丝上,再用绿色丝线分节捆扎。由于羽绒短而硬,羽线在织入织物以后,不断岔出绒毛,在织物表面产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线会隐隐闪动莹光,其碧丽辉煌的效果远非丝线所能比拟。在孔雀羽线之外,雉(野鸭)、翠鸟的羽绒也常被用以捻线织制彩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版《红楼梦》晴雯补雀金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老版《红楼梦》晴雯补雀金裘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