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京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加开幕式的各位领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振濂先生致答谢词

12月3日至10日,由民盟中央、中国书协、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主办,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等单位承办的《意义追寻——陈振濂书法大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汇集了陈振濂先生近期创作的200余件书法作品,涵盖了八个作品类别。

本次展览除了展示了陈振濂先生的艺术成就为,最有特色也是最具借鉴价值的就是在展览中推出专业导读。陈振濂先生从事书法教育三十年,培养出了大批专业人才。此次“意义追寻”北京大展期间,将有京、沪、杭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二十余位专家、教授、博士按日分别在展厅现场做专业导读,这也是书法展览举办模式的新探索,引起了书法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陈振濂先生1979年入浙江美术学院,师从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教授,获书法学硕士学位。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刊主编、浙江省人大常委、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2007年被评为年度书画十大影响力人物,现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本次展览的构思、布局到具体的每件作品上看,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方面,都体现出鲜明的“原创性”与“研究性”的特点。展览分为两个块面,一是“观赏书法”部分:共有“榜书巨制”、“古隶新韵”、“简牍百态”、“草圣心性”四大类;二是“阅读书法”部分:共有“名师访学录”、“西泠读史录”、“金石题识录”、“碑帖考订录”四大类。总计八大类展品共200余件,充分展示了陈振濂先生作为当代书法领军人物的气度与魅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众所周知,陈先生是一位思想敏锐成就卓越的理论家。一方面他强调书法理论研究是独立的,不依附于创作实践的,另一方面他也坚持将理论研究(书法创作理论)与书法创作实践相结合,自觉地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来指导书法创作活动。书法创作不是简单地抄写唐诗宋词式的写字行为,而是在创作蕴涵有丰富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书法艺术美感的创造与显扬需要表达书家之“意”,而可视的线条、结构、章法及墨色等要素是书家达意之“象”。

在陈先生看来,书法创作的构思与完成,从本质上即是一种科研行为。所以,多年以来,他提倡书法创作的原创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构“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再到近几年提倡“新帖学”、“新碑学”、“草圣追踪”、“阅读书法”,这些创作新理念的提出,往往又是以质疑和挑战人们习以为见的书史“常识”为起点。

因此,乍一看来显得格外得“惊世骇俗”,对当代书坛产生强烈震荡,为他带来极大声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质疑甚至攻讦的声音。其实,寻绎陈先生书法创变的思想轨迹,一次次的思想维新运动,其目的不在于标新立异,更不是为哗众取宠,而是立足于对书法历史与书法当下的双重认知,他在努力地尝试着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更新更丰富的视觉审美体验和图式。

这与他一贯倡导的书法创作的原创性精神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