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向中发掘新机会

本专题报道与专家评点,揭示了古籍善本拍卖悄悄转向的动向,藏家必须及时调整应对之策,才能跟上市场的节拍,捕捉历史的机遇。

曾几何时,古籍善本拍卖以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传统的藏书为背景,涉及到一个相当专业的小圈子,因此在拍卖界被公认为小众收藏。也许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其行情走势一直稳健上升,几乎不受近年来各类艺术品拍卖常见的价格大起大落的影响,因此被视为艺术品拍卖场上的小盘“蓝筹股”。其中的善本宋版书一直是市场追逐的焦点,身价扶摇直上。

如今,“蓝筹股”成为众多买家与拍卖行竞相角逐的新领域,形成了粥少僧多的局面,宋版书几乎绝迹,明版书也成为少见的珍品,无形之中也使拍卖发生了悄悄的转向。用中国嘉德古籍善本专家拓晓棠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由善本书向“稀见书”转向的过程,也是一个向国际流行的拍卖概念靠拢的国际接轨的过程。

近年来古籍善本的拍卖热点确实在变化:书札翰墨,一直在拍卖场上有出色的表现,如今年的“胡适存友朋信札”,更引发了有关部门动用国家优先收购权重金收入囊中;此外,碑帖印谱、老画册、老照片,也时常爆出大热门而夺人眼球。有的拍卖行,还有意识地挖掘新的主题,比如推出“新文学运动史料”的专题拍卖等。

热点的变化,对参与拍卖的藏家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因为这些新热点是扩散型的,与传统的古籍善本收藏相比,往往涉及更宽的知识领域,更复杂的价值判断。对于买家而言,这无疑是综合素质的考验。要应对这样的新挑战,既需要买家有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同时也需要自我的定位。

谈到自我定位,必须看到,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将会出现中国文化在21世纪的复兴,这个过程也是传统文化的复兴过程,是对传统价值的重构的过程,伴随着知识的整合与重组。如前一段时间的人文地理热、历史地理热,就是一个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与历史、地理传统知识重新整合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几张老地图拍出高价,就绝对不是偶然的。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是最传统的古籍部分,也大有可挖掘的空间。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