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藏画曾可与京城抗衡 近年却流失严重
“广东藏画近200年来陆续流失,是当代广东艺术品市场基础不扎实、南北市场差异巨大的原因”。近日,几位有数十年丰富市场经验的专家:广州市集雅斋经理邝根明、广州嘉德副总裁许习文、广东融德总经理陈俊明,聚集一堂,对收藏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作了一番探讨。
过去:广东旧藏足以与京城抗衡
邝根明:在清代,广东藏家的藏品档次和数量足以与当时的京城抗衡。当时广东著名的大收藏家包括吴荣光(1773-1843,字伯荣)、叶梦 龙(1775-1832,字仲山,风满楼主人)、潘正炜(1791-1850,字季彤,听帆楼主人)、伍崇曜(粤雅堂)、孔广陶(岳雪楼)等人。可以说,他们都是我们广东的骄傲。
陈俊明:的确。这些大藏家都是家财万贯、学富五车之人,在清代的影响力不止广东,乃至全国。在他们的收藏品中,不但有宋元名家书画,还有历代古籍版本。由于眼光之高,这“五大家族”所收藏的书画中,很多是历代大名家的手笔,而且流传有序,品位极高。
许习文:因此在清代时,就已有不少名家字画被带进宫廷,其中不少现在还存留在故宫博物院中。比如在目前可查的资料中,故宫博物院就藏有吴荣光的旧藏李唐(南宋)《采薇图卷》、叶梦龙的旧藏宋徽宗《草书千字文》等。
现状:广东难现大藏家 作品流失多
邝根明:除了被带进宫里,最可惜的就是在清末民国时期不少名家书画的流失。广东在全国中具有最便利进出口岸的商业地理环境,但这个也偏偏成为珍品流失的最重要原因。在这段时期中,五大收藏家族的藏品逐渐散落到中国香港地区、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国家。从目前了解情况看,最主要的去向应是中国香港地区、日本、美国。当然,后来也有部分藏品是因为被捐献而离开广东。
许习文:与此同时,近现代广东收藏者难及当时五大家的水平,几乎没有能与大收藏家之名匹配的家族或个人。
大多数人习惯以藏品的作者名气和数量来衡量收藏的水准,比如收藏10幅齐白石作品或二十幅关山月作品的收藏者,在行内通常就被尊称为大收藏家。
其实真正的大收藏家,手上要有震慑力的大藏品,旧时的水准是藏有宋元书画,而目前明清名家之作也可,如八大山人的精品之品;收藏者个人的鉴赏水准也非常重要,那些高价买回一幅名画后二十年也未曾仔细端详过的,也绝对称不上大收藏家。不具备研究精神、高学养、足够的资金、著述、收藏顶级藏品这些条件的,就算不上大收藏家。
广东拍卖会难征得佳品
邝根明:综上所述原因,自清代之后,留存在广东市场中的作品数量剧减,顶级藏品也难觅芳踪,广东收藏之风与北京差距逐渐拉开。
时至今日,广东与北京无论是收藏市场规模、氛围、总量、价格都无法比拟,差距大如鸿沟。
陈俊明:即使在北京艺术品市场交易如火如荼、拍卖会时时爆出精品的情况下,我们广东的同仁们却面临拍品征集越来越难的困境。
而曾受惠于广东书画外流的香港市场却越来越吃香,他们手中的货卖也卖不完。
不少内地拍卖行老板到香港征集作品,不但要登门拜访大收藏家,还要以宴请、赠礼等方式来讨得大收藏家欢心,以此征集好的拍品。
邝根明:我们内地市场中的拍品渐少、整体市场价格又扶摇直上,导致了近几年日本、美国陆续回流大量书画作品,其中部分的确是广东旧藏。
不少以前被不识货者以工艺品价格贱卖的名家书画,现在却要广东买家以超高价格才能买回。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