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手稿收藏注重理念

信札更有生活趣味

信札又称手札、书札,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信件。它有别于大幅书画作品,显得更有生活趣味,也更生动,更有史料价值。它由古代尺牍演变而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书信,那时书写书信都是在竹简或木牍上,而且受书写材料和文字等局限,文辞比较简练。到了东汉,造纸术成熟了,书信才随之得以发展。而书信最发达的时期是明末清初,一大批文人墨客于书信中抒发胸臆、互通信息。在书信的语言方面,清以前均为文言文,清末民初白话文流行,包括康有为、梁启超这样的大学者也用白话文写书信,五四以后白话书信体散文更加盛行。由于信札是人们在随心所欲之间创作的小品,有时无心插柳,反而会更好地表现出一个人独特的风格。像郑板桥、龚自珍、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等都留下了不少精彩信札。

名人信札受追捧

在国外,名人书信的国际拍卖价也是相当高的。例如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原子弹的信,1987年在纽约苏富比拍出了22万美元;丘吉尔的七封情书,1994年在伦敦佳士德拍了7.68万英镑;尼克松的总统辞职信,1995年在伦敦苏富比拍了8.28万美元;肖邦给阿尔贝尔伯爵的信,在纽约苏富比拍了19万美元;哥伦布描写发现美洲大陆的信,1991年在伦敦佳士德拍出了44万美元。从以上的拍卖记录可以看出,在国外,名人书信也是收藏中的珍品,而且价位远高于国内的名人书信。

但是近几年,国内的书信收藏也开始风生水起。在中国书店2008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上,晚清重臣骆秉章一封上奏给咸丰皇帝的奏折,经过一番激烈竞拍,最后以30万元落槌;2002年中国嘉德秋季大拍上推出的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最终以990万元创下了当时中国古籍善本单项拍卖纪录。

与书画相比,中国的名人书信因为造假难度高,行情反而一直相当稳定。一封真正的名人书信,当年的信封、信笺、邮戳、邮票,这些凑在一起,缺一不可。而且,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信件几乎是唯一的交流工具,信的内容往往情真意切,比任何传记都更加直接地还原当时生活情态。所以,一封傅雷家书可以从人民币几千元,一直追到4万元。2005年年底,郁达夫致王映霞的七封情书更是拍到了37.4万元的高价。

一封信札其实就是一段历史的反映,名人信札尤其具有文献史料价值。大家都认为,现在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写信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从收藏的角度看,这些手书的名人信札将会越来越珍贵,收藏价值也会凸显。

早年间书画家的书信通常用毛笔写成,也就具备了艺术价值。但是又因为它毕竟不是正式的作品,所以在保存上容易被忽略。齐白石的长孙齐佛来先生曾经讲过,在上世纪40年代,他在湖南的旧居土坯房因雨倒塌,他放在房间里的100多封白石老人写给他的信件全都毁于雨水。令人不禁感慨,这些信札要是能留到现在,该是如何珍贵。

信札收藏注重理念

对名人信札的收藏藏家务必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名头,一般名头越大,价值越高;其次是年代,一般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第三是书写的内容和题材,一般内容好、题材佳,价值就高;第四是书写的艺术,藏家应重点选择用毛笔书写的信札,如果书法是精品,那就是一件很好的艺术品,市场价值往往不菲;第五是齐全,收藏信札最好带实寄封。有趣的是,上世纪90年代,名人信札在市场上价格很低,故没有赝品。而近几年,由于名人书札逐渐走俏,一些人为了牟取暴利,制造了大量赝品,对此,收藏者务必要加以鉴别,鉴别方式可以从年代的纸张,书写的风格,落款的习惯寻找破绽,此外,从文字上亦可鉴别真伪。假如你拿到一页民国时期的名人书札,内有不少错别字,或者发现较多文字为只有改革后才有的简化字,不用问,必是赝品无疑。

相关链接

古时用文字刻写下来的东西都称为书,而用文字书写的信函也属于书的范畴,所以书信就有了各种叫法:书牍、书札、手札、书简、手简、尺牍、尺素等。而对唐代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其为帖,是重视其书法之意。最著名的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距今1700多年,是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其字古朴、雄浑。王羲之写给亲友的书信《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争座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等,都是流传下来的古代书信珍品。

--文:马驰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