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料市场调查
和田玉被誉为“中国软玉之王”,是诸多玉种中最优质的玉。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早在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昆仑山出产的玉石已经传入中原,河南安阳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数件小型白玉雕就是用白玉河籽玉制作的。春秋战国以后,和田玉逐渐成为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使用的主要玉料,多数为采集的籽料。到元代开始采取山料,到清代以后山料的产量就已经大大超过了子料。羊脂白玉自古以来人们极为重视,是玉中极品,非常珍贵。它不但象征着“仁、义、智、勇、洁”的君子品德,而且象征着“美好、高贵、吉祥、温柔、安谧”的世俗情感。在古代,帝王将相才有资格佩上等白玉。考古事实已经证实,很多古代皇帝使用的玉玺是专用水产白玉玉料。很多各地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中,莫不把白玉玉料雕琢而成的历代文物奉为“国宝”,例如出土的西汉“皇后之玺”就是利用晶莹无瑕的羊脂白子玉琢成。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北京奥运会组委会也选用和田玉作为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一方由和田玉精雕而成的中国“印章”,同一块玉所雕刻相同的另一方“中国印”,已作为历史见证,被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永久珍藏。
翻开史册,和田玉的文字记载更是充斥于此,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腮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著名学者杨伯达以为,具有五德的玉就是和田玉。和田玉的美丽神圣引得屈原也为之动容,如“登昆仑兮食玉瑛,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的壮丽诗篇。和田玉也引起了中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关注,他在游记中记载“忽炭国(于阗国)国域东有白玉河,西有绿玉河,次而有乌玉河,皆发源于昆仑。”还记载:“玉有两种:一种较贵,产于河中,采玉之法,几与采珠人沿水求珠之法相同;另一种品质较劣,产于山中。”他所说的这两种玉就是现代人说的籽料和山料。和田当地采玉人将玉分成山料、山流水、子料三种。山料就是玉石的原生矿;原生矿经风化崩落后由河水搬运至河流中上游,就成为山流水,距原生矿较近,玉石表面磨光度低,已经有了籽料的雏形,籽料就是原生矿经剥离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通常为卵石状,块度一般较小,因长期被水搬运,表面光洁、细腻温润。化学分析证明,和田玉是由透闪石极细微晶交织而成的集合体,化学成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硬度6-7,大致有白、青、黄、黑四种颜色。
和田玉主要产于新疆和田地区。在巍巍昆仑山南麓,有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和田。和田,古称于阗,早在公元前2世纪就见于文献记载,是著名的玉邑、绢都,汉唐时期更成为丝绸之路西域南道上的重要国家。在今天和田市的东、西两面各有一条河流,分别称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它们从昆仑山蜿蜒奔腾而下,在和田北面汇合为和田河,注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两条河以出产优质的和田玉料而闻名天下,其开采历史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汉书·西域传》也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所谓“河源”,是指和田河的上游源头,即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玉龙喀什河又称“白玉河”,多产白玉,特别是极品白玉“羊脂玉”;而喀拉喀什河则多出墨玉,称“墨玉河”。白玉河所产之玉,正如清代陈性《玉纪》评价的那样:“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厚质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由于自古至今人们对白玉的喜爱和追求,遂使白玉河成为数千年来采玉最重要的地方。
和田玉应用历史悠久,质量最佳,西方学者曾将和田玉称为中国玉,作为中国特有玉料的代表。和田玉的成因是前寒武纪华力西期时(距今约5亿年),中酸性岩浆侵入镁质大理岩和白云石大理岩的接触交代形成的产物。第四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距今约4000万年),昆仑山隆起,成矿带被抬升至海拔4200-5000米的雪线高度,可谓是“冰清玉洁”。和田玉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面阿尔金山脉和昆仑山脉,东起且末县,西至塔什库尔干县,东西绵延达1100多公里。著名的玉矿有于田县的阿拉玛斯、叶城县的密尔岱和且末县的塔特勒克苏等。
和田玉的开采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开采山料,称“攻玉”,就是在昆仑山上有原生玉矿的成矿地带,每年5月至8月天气转暖时,采玉人登昆仑雪山之巅掘坑取玉。另一种是在河流上、下游拣玉或挖玉。玉龙喀什河上游有条支流叫汉尼拉克河,它的尽头是现代冰川,称阿格居改。阿格居改的雪山处在玉矿的断裂带上,这里的冰川年复一年地侵蚀着玉矿带,将玉料挟带到河谷中。由于冰川搬运作用而形成的块状玉料,既不像山料那样棱角分明,也不像籽料那样圆滑鲜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称“山流水”。在玉龙喀什河下游河滩上拣玉和挖玉,以及在河水中捞玉,是获得白玉河玉料的主要方式。每年春、夏时节,昆仑山积雪融化,形成山洪,河水暴涨时,会将玉石冲刷出来。河中的玉料称为“籽玉”,是原生玉矿经剥蚀被流水搬运到河流中的玉石,分布于河床及两侧阶地中,一般体积较小,常为卵形,表面光滑。由于长期搬运、冲刷、分选,所以籽玉的质量很好。
清代以前,白玉河的采玉权一直是控制在王室手中,虽不禁民采,但王室对采玉有优先权,质量好的玉料也往往集中于王室。和田玉是古代西域与中原内地主要贸易货物之一,被视若珍宝,元代马祖常《河湟书事》道:“波斯老贾渡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可见就连西亚到中原做生意的商贾经过这里,都要采几件籽玉去换物品。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则描绘了白玉河捞玉图,人们于秋高气爽的月光之夜在河边察玉,“玉璞堆积处,其月色倍明矣。”还有采玉者由女人充当的奇异传说,如“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者,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和田设办事大臣,并设“哈什伯克”(玉石官),督办采玉。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官督民采成为和田采玉主要方式,即在官员的监督下,役使当地采玉人捞玉,所得之玉全部归官。清代椿园在《西域闻见录》中对当时捞玉场景记载道:“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玉之法,远岸官一员守之,近岸营官一员守之,派熟练回子或三十人一行,或二十人一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石,回子即脚踏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朱一点。回子出水,按点索其石子去。”可见那时捞玉是何等的严格。官府还禁止民间私贩玉石,并在和田设卡伦(哨卡)12处,检查过往商贩,完全垄断了和田玉的开采和运输。从乾隆二十五年到嘉庆十七年的52年间,共计贡进朝廷的玉石多达20余万斤,其中多数是在乾隆朝进贡的。嘉庆皇帝即位后,他对玉的兴趣远不及乾隆皇帝,而且此时皇家府库玉料充盈,于是嘉庆四年(1799年),清政府开放玉禁,撤销卡伦,准许当地民众开采和贩卖和田玉。官办的采玉生产虽未停止,但产量逐年下降。道光元年(1821年),清政府完全停止了和田的官办采玉生产,任随民间采挖、捞拣,不予干涉,于是民间采玉之风由此兴盛起来。
近年来和田玉身价倍增,上等和田玉的价格已是10年前的数十倍,而玉龙喀什河又是盛产仔玉(上等和田玉)的地方,不少挖玉族带着发家的梦想蜂拥而至。据统计,在挖玉较为猖獗的时候,常年活动着一支两三万人的挖玉队伍,各型装载机、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设备达400多辆,一些人把挖玉作为自己的职业。但由于对玉石采挖缺乏规范管理,不少人未办任何采挖手续就在河道内开始作业。无证采挖导致疯狂乱挖,对玉龙喀什河地质地貌破坏很大,一些挖过后残留的大坑最深的有10多米,一般也有5米左右。尤其是机械采挖乱堆乱放,造成主河道堵塞,给玉龙喀什河安全度汛埋下了隐患。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人眼里的“母亲河”—玉龙喀什河,和田就开始清理整顿玉石采挖,今后采玉必须经当地河管、国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办理有关采挖手续后,才能在河道保护范围以外的划定区域内采挖,而且国土管理部门还将对开采权依法拍卖,以保证开采后的区域得到治理恢复。
和田玉的交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场交易,刚刚挖出来的玉石还未及洗去泥沙,立刻就被玉石商人围住,经—番评论、竞价,玉石很快被买走。很多玉石商人眼力独到,经验丰富,能较准确地判断出一块玉石可加工利用的价值,甚至能根据玉石表皮判断内部玉质的优劣。另外一种是巴扎交易,这种就是将采集出来的玉石运出深山,送到玉巴扎(市场),然后进行公开交易,著名的和田玉器交易中心已经小有气候。
和田玉的主要销路是各地的玉雕厂,绝大多数玉石被加工成工艺品销往全国及至海外,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算扬州玉雕厂。这与扬州在琢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分不开的,业内传有“和田玉,扬州工”,“买白玉(产品)到扬州”,这么说一点都不过分,1996年,扬州玉器厂为纪念建厂40周年而举办的“扬州玉器精品展”,展出的几百件精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新疆和田玉作品。大至吨余的青白玉山子《汉柏图》,小至玩饰件,令人目不暇接。因为和田玉,在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把扬州与和田列为经济合作的友好姐妹城市,在两地领导的关心下,扬州玉器厂与和田地区工艺美术公司合作成立了“和田—扬州玉雕联营厂”(即现在和田玉雕厂的前身)。和田玉的另一大销路就是一些专门收藏、贩卖玉石的玉石商,据资料显示,早在1997年,就有一位福建的陈先生一下子采购了1100公斤的青白玉。还有很多人专门收藏、贩卖作为手把件玩赏的和田小籽料,他们重视玉石的形状、玉质、石皮,用本地人的说法,质地洁白细腻,再有黄色、红色天然石皮的籽料就是肉好、皮好、手感好的玉石,价格非常昂贵。
近几年昆仑山冰川以下的玉矿已基本开采告罄,除了档次较低的山料之外,籽玉和山流水已很难采到。在2006年12月北京嘉信200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块和田羊脂玉籽料以4500万元的价格拍出,创下和田玉的最高拍卖纪录,每克的价格已经超过万元。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