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艺术品成未来艺术品投资新热点?
2016-04-27 09:51:42 来源:金投收藏网 已浏览次
首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22—25日在澳门举办,全球各地的古文化精品与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同台展示,非遗艺术品再次引来极大关注。
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一直处于“调整期困局”。作为艺术品,一直略显偏门却方兴未艾的非遗收藏,是否也受到艺术品市场遇冷带来的冲击?非遗艺术品能否通过市场调整的考验,成为未来艺术品投资的新热点?
与此同时,市场也对非遗艺术品的表现形式和交易模式不断创新。近日,由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主办的“南方文交所群珍荟萃文化艺术实物交易中心”正式上线,首批预售岭南非遗艺术品也在当天发布。主办方表示,这标志着国内首家文化艺术品O2O展示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记者获悉,为扩大非遗艺术的大众收藏和消费面,部分非遗艺术品或者与商业购物中心合作在商场内展销,或者与动漫结合,产生多种文创衍生品。
非遗艺术品收藏市场是否理性健康?非遗艺术品的收藏价值应如何科学衡量?在“互联网+”时代,非遗“触网”又可能擦出怎样的新火花?南方日报记者就上述问题与多位行内专家进行了探讨。
非遗艺术品为何受到藏家青睐?
4月22日—25日,2016首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在澳门举办。该展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共同主办。
据悉,本届手工艺人和传承人们将带来中国历史悠久的古琴制作技艺、极富当代艺术精神的玉雕技艺、漆器髹饰技艺、留青竹刻工艺、紫砂陶制作工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雕版印刷等。
过去,这些非遗艺术品在拍卖场上常常以“杂项”的身份上拍。直到2011年,北京翰海拍卖首次推出“燕京八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大师工艺精品”专场拍卖会,工艺门类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品均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所作。此次拍卖首次将“非遗”艺术品、工艺精品从杂项收藏中脱离出来。
同年,北京市文化局与北京荣宝斋联合主办“首届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拍卖会”。此后,上海朵云轩也在2012年举办了上海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拍卖会,九成拍品均得以成交,成交总额为774.4万元。黄花梨木雕《达摩祖师》更以260万元的成交价夺魁。如今,北京、成都、上海、广州、武汉等多个地方都开始对“非遗”拍卖试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芝文分析,许多非遗拍品都属于孤品,拍品的制作工艺也可能面临失传的境地,非遗创作本身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些“稀缺性”条件,决定了非遗未来的升值空间。
刺绣类非遗收藏升温趋势明显,部分经典作品甚至一件难求。“在北京,就有大企业家收藏了价值3000多万元的绣品。‘非遗’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收藏,更是提升企业文化内涵的途径。”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协会刺绣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坚平告诉记者,以潮绣为例,由于从事绣制人员太少,与历史上最高的10余万绣娘相比,现今不足1%,而材料的成本每年上升30%左右,升值潜力广阔。
不过,非遗专家、广州文木文化朱钢博士却指出,近年艺术品市场的深度调整,也波及到非遗收藏。至于目前“非遗”的收藏是否已形成成熟的市场,他认为同样值得斟酌。
“非遗收藏市场真正成熟的标志,应当是成批量地形成活跃的一手、二手交易市场,也包括形成一定的评价标准。这需要足够的交易量进行支撑。但从目前的市场来看,非遗的收藏还非常零散,没有形成气候。”此外,朱钢表示,由于非遗涵盖的门类很多,要对非遗收藏得出整体的结论十分困难。
朱钢同时指出,从长远来看,与书画大师名作一样,非遗大师精品代表作的升值空间无可置疑。他相信,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化,这些藏品的价值未来将会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非遗作品价值如何衡量?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不少非遗的艺术瑰宝在民间早已广泛交易和流传。然而,随着“非遗”热度不断提升,非遗的收藏群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过去,民间工艺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藏家们往往只会收藏自己熟悉的行业或大师作品。‘非遗热’扩大了人们收藏的视野,带来更多不同的选择。”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陆穗岗说。
不过,在市面非遗作品的走俏背后,非遗艺术收藏的隐忧也正在浮出水面。杨坚平表示,由于懂行的藏家不多,市面有人将不是潮绣的作品当成潮绣来宣传,也有用电脑制作的绣品充当手工制品。“现在有许多爱好者都是冲着作者的名字来买,他们只看印章,并不了解作者的风格特色,现在印章通过电脑仿冒十分容易。”陶瓷艺术大师梅文鼎也感受到同样的烦恼。
市场对非遗的定价也未能如实反映其艺术价值。“朝鲜绣、越南绣尽管质量不高,但价格便宜,现在也冲击到我们市场。相反,我们一些优秀的传统绣品却因宣传不足,始终卖不起高价。”然而,杨坚平也注意到,一些非遗大师作价太高,也影响到它们的销售:“现在经济大环境不如前几年,而且信息的透明性越来越高,非遗的价格必须回归理性,否则难有稳定的升值空间。”
陆穗岗认为,要让藏家清楚非遗艺术品背后的价值,有必要建立一套客观的交易标准。为此,从去年开始,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公布了《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艺术品服务交易标准》,把作品材质、所耗人力工时、作者创作在内的多个因素集合起来,成为衡量工艺作品价值的标准。
“每件美术品总有一些共有的元素,比如材料、作者、技艺、工时等。”陆穗岗介绍,这些标准将采用“标准卡”的方式,为艺术品提供定价标准:“这样可以避免一些鱼目混珠的情况初选:例如大师参与创作的作品,到底是原创还是监制?到底是孤品还是可复制的?到底是纯手工还是结合机械的?都会在‘标准卡’上一目了然。”
交易标准出台后,在行内也引起不少争议。有业内人士质疑,每个人的审美各不相同,无法给艺术品提供客观的价值标准。
对此,陆穗岗解释,交易标准并非强制执行,也无意给出具体的定价,而只是将非遗背后的信息透明化,也对消费者的心理预判给予引导。“这其实是对民间工艺的一种‘科普’,让大家不再对非遗感到神秘和陌生。”他补充道。
“非遗艺术品的价值标准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让藏家‘用脚投票’。”在朱钢看来,当前非遗收藏市场的“混沌状态”,其实也是正常的必经阶段。他预期,非遗工艺品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分化:只有少量具有本真性、原生性的优秀作品进入收藏市场,而没有真实成交的藏品即使标价再高,最终还是会被市场淘汰。
非遗艺术品
据统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共有近87万项。而在众多非遗门类中,“传统工艺和民间美术”一直与艺术市场保持着紧密联系。其中,竹刻、刺绣、玉雕、剪纸等属于传统美术类,而木版水印、制瓷、织锦则属于传统技艺类。扬州玉器、北京景泰蓝、宜兴紫砂、龙泉青瓷、藏族唐卡等,都是近年备受关注的收藏品种。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