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疯涨五大陷阱

近3年来,和田玉艺术品升值迅猛,达300%以上,其中玉牌最受收藏家欢迎。究其原因,是因为大件和田玉雕价格太昂贵,十几、几十万元的玉牌更易被大众接受。而当今的玉牌雕刻艺术,早已融入印章、书法、绘画等中国传统艺术精髓。本次展览汇集的数十块名家玉牌,代表了我国当代玉牌艺术的最高水准。宝玉石鉴定家刘灼介绍,和田玉疯狂升值的背后暗藏众多收藏陷阱,收藏者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之一
大师作品能升值
其实并不是所有大师的作品都能升值,中国的玉雕大师中也有一些沽名钓誉之人,他们的作品艺术含量不高,但价钱高,买了这种作品,升值很困难。还有一些年岁已高的大师,他们的作品用多年前的标准来评判,确实水平高,但随着新工艺、新工具的运用,很多老大师的作品在学术水平和技术难度上,从现在来看,就显得逊色了。不说精尖的雕刻技艺,仅从原料切割这第一个步骤上来说,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的切割精度达到了0.2厘米,而以前很多大师搞创作的时候,原料切割精度只能达到0.5厘米。
即使同样是大师作品,价钱也有差异:比如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苏然和刘忠荣,二人作品的艺术风格虽然不同,但水平难分轩轾。刘忠荣年长,收藏界追捧多年,作品价格比苏然的高出一倍左右,在市场中名气大;苏然近两年刚刚火起来,作品价钱较低,但升值潜力大。
之二
和田玉越白越好
玉雕大师苏然介绍,其实和田玉并非越白越好——俄罗斯白玉就比和田玉的白度高,但价钱却比和田玉低很多;有些山料和田玉比籽料和田玉白,但是山料的平均价钱却比籽料低不少。而且和田本身就出产黄玉和墨玉,黄玉往往比白色和田玉的价格高很多。优质的和田玉的首要标准应该是质地细腻温润,而不是白度。自古以来,历代收藏家都把温润的和田玉当做精品,越细腻越好。籽料和田玉由于产在河道中,受到河水亿万年的浸泡,所以质地比山上开采出来的山料和田玉温润,山料则往往显得有点干。作为一般收藏者来说,较好地区别山料和籽料有很大难度。苏然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只是需要多看、多摸、多练。
之三
价钱高低看原料
从事和田玉研究十多年之久的和田玉鉴定家刘书占介绍,有些人宣传,和田玉雕价钱的高低主要看料,其次看雕工——原料品质好的玉雕,价钱一定比原料差一些的玉雕高,这其实是不对的。有些籽料原料非常好,但雕刻师的工艺实在太差,把原料糟蹋了,在行内这样的成品玉雕的价钱,要低于原料的价钱。
前不久,刘书占一位朋友花5万元买了一块籽料玉牌原料,又花钱请一位所谓的“高手”在上面雕刻了花饰,然后拿给刘书占看。由于雕工实在太差,所以估价只能给到1万元,十分可惜。以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刘忠荣为例,他创作的玉牌,其原材料价格一般在2万元至5万元左右,但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却在20万元至50万元之间,可见大师的艺术创作,对于一件玉雕作品来说有多么重要。
之四
白玉等同和田玉
有些玉器,商家标明是白玉,但在销售的时候,则说是和田玉,有的还说是籽料什么的。苏然表示,其实白玉跟和田玉根本就是不同的概念,如果收藏者混淆了概念,搞不好就会上当。
和田玉是专指产自我国新疆和田地区的玉,其中产自玉龙喀什河中的叫籽料,产自昆仑山上的叫山料。白玉其实就是白颜色的玉,青海也出产白玉,但质地比和田的要差一些。俄罗斯也产白玉,价钱比和田玉低很多。有些人拿俄罗斯白玉冒充和田玉,其实俄罗斯白玉的透明度比和田玉高,而且灯光下可以发现其中的絮状物比较多,质地没有和田玉纯。
之五
仪器鉴定值得信
近3年来,和田玉价格不断飙升,收藏者如何才能选择到品质更高的玉,成了一个难题。于是,就有人参照翡翠和钻石等珠宝的鉴定,引入了科学仪器鉴定手段。由于和田玉的主要成分是透闪石,有微量透辉石、蛇纹石、石墨、磁铁矿等矿物的集合体,所以很多人把透闪石含量的高低,当做和田玉质量好坏的标准,还出具鉴定证书。
其实这个标准是错误的,苏然介绍,和田玉从业者都知道,透闪石含量的高低,与和田玉质地的温润程度没有太大关系。一般情况下,籽料和田玉由于在河道中经过河水亿万年的冲刷,表面会形成一种黄褐色的石皮,而山料则没有石皮,所以山料和田玉中透闪石往往会高过籽料。但大家都知道,籽料的质地比山料好,价钱也高很多。
和田玉已经挖疯了
今年春节前,从事和田玉经营十多年的蔡建中驱车前往和田办事,一路上的情景让他惊呆了:在四面八方通往和田的各级公路上,挤满了前往玉龙喀什河挖玉的人群,自己的轿车难以通行。有的一辆摩托车上就坐四五个人;有的带着老婆孩子,带着干粮和水,全家一起上阵。
蔡建中说,来到玉龙喀什河之后,周围的情景难以用语言形容——站在大桥之上,向两边河道望去,黑压压一片全是人群,一直延伸向远方。河道中的人全都在挖玉。这些人大都是周边的农民,冬天农闲时节到河里来挖玉,已经成为当地沿袭已久的传统,如果谁家能挖到一块玉,那能过上一年好日子。有些离河道较远的县,租来大客车,每天早上把自己县里的挖玉者拉到现场,晚上再拉回去。
前些年,有些公司将大批重型挖掘机开进玉龙喀什河,疯狂挖掘,去年以来当地政府禁止了这种行为,只能人工采挖。但是经过前几年突击式的挖掘,河里的籽料已经基本被挖光了,如今产量极小,不知还能维持多久。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