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报:投机是文物鉴定乱象之源
眼下的收藏鉴定圈里流行一句话,叫做“专家满天飞,收费随意定”。可谓是对这一市场现状的经典概括。诚然,相关规定和标准的缺失是导致这一乱象的重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舆论对文物藏品市场价值的片面过度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收藏者的投机心理,也是衍生文物鉴定市场混乱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鉴定市场里,把赝品看成真品,隋唐的说成秦汉的,此类事件已经见怪不怪。为何?仔细看看这些所谓的业内权威就不觉得稀奇了。三两个“专家”便撑起一个鉴定中心,四五个收藏爱好者就组成了鉴宝机构。而这些专家要么一心研究理论,对市场知之甚少;要么缺乏最基本的知识支撑,仅凭经验感觉判断,更有甚者,只要肯出钱,什么证书都敢给你开。如此而来,市面上的藏品鉴定机构多如牛毛也就不足为奇。
收藏鉴定市场的混乱,并不是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出台几条法令法规进行约束,收藏鉴定市场的乱象就会戛然而止。因为收藏者对鉴定的需求,说白了就是一张纸――在不少收藏者看来,有了一纸鉴定证书就有了高价出售的依据。这种现象反映出藏品文物价值正在被市场价值所遮盖。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从街头巷尾的议论中,人们总能看到听到某某瓷器价值几百万,某某名画拍的几千万。久而久之,收藏圈里已经形成如此的倾向,藏品和人民币直接挂钩,藏品的价值仅体现在估价和拍价的高低。
文物藏品的市场价值在得到极度强调和认同的同时,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却被忽略和淡化。截至目前,全国有艺术品收藏爱好者、投资者7000万人,年交易额近200亿元,而且,参与人员和成交额还在以每年10%至20%的速度递增。在火爆的背后不难发现,收藏正越来越多的体现为一种投资甚至是投机。有需求就有市场,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各种花样的鉴定机构,各色所谓的专家也一一粉墨登场,并在全民收藏的亢奋中大行其道。
由此看来,让藏品回归它本原的价值,让收藏者树立正确的收藏观,比单纯的对鉴定市场的整顿更有效。
辨析
指鹿为马,有些专家比明星还牛
不少电视台的收藏鉴宝类节目近来被指公然造假。比如,某节目中专家为一套齐白石通景屏估价上百万元,其实它只是一个仿造水平比地摊货略强的赝品;某节目中一幅署名郑板桥的竹子画被估价500万元,但它不仅是一件赝品,而且其主人就是担当现场评委的某专家。
估计这样的新闻会让不少收藏者闹心。也难怪,与收藏爱好者热情形成对照的是赝品大规模地流行。有人说,一部中国书画史就是一部书画作伪史,此说或许不乏夸张成分,但赝品的源远流长却是有据可查的。据说早在东晋时期就有人假冒王羲之的真迹了,唐朝时就有了专门鉴定王羲之字迹的专家。当然,其手法同造假技术日益进化的现代人没法比。
但更没法比的,可能是现在形形色色的文物鉴定专家的“黑嘴”了,其中还有一些是声誉甚隆、著作等身的专家。这些专家马不停蹄地参加社会上各种有偿鉴定,或者被各大拍卖公司聘为顾问,为拍品大肆鼓吹,称其为“社会活动家”可能更合适。当今文物赝品之所以流行,其中就有不少这种专家的“功劳”,否则,一些赝品的权威鉴定机构证明书从何而来――谁会料到专家派发的定心丸只是一个表面好看的气泡,一碰就化了呢?还有的所谓专家,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假货;不论什么藏品,一律说是真货――以为是考试蒙题呀?
文物赝品要打击,对这种真的伪专家或者伪的真专家更要加以清理。去年文博会期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臣彬应邀来深圳为国家一级文物《古树春溪图》(元罗稚川绢本)鉴赏演讲时说,文物鉴定专家要以德为重,对自己的鉴定负责。这话说得不错,但我们不能仅仅对伪专家进行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说,或者掷几块道德“砖头”了事,还得建立一个相关惩罚机制才行,以更好地帮助他们管好自己的嘴。此次全国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明星不得为假冒产品做广告,否则将承担连带责任,这种指鹿为马、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所谓专家,没道理比明星更牛吧?
(李跃)
反思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以前我找过几位鉴定专家,他们都说我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我究竟该听谁的?”不久前,在央视“2007民间寻宝记――走进武汉”大型活动现场,武汉市民余先生拿着两只精美的瓷瓶,一脸无奈。
可以这样认为,在目前的收藏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其本身就缺乏扎实的文物古玩鉴定基本功,只是略懂皮毛;有的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开始自称鉴定家出来赚钱。他们三五成群打着“著名专家”、“高级研究员”的旗号四处帮人鉴定,“名为鉴定、实为行骗”。只要藏友肯掏钱,无论藏品的好坏都可以出具鉴定证书,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甚至上万元,可以说一张这样的鉴定证书就是一场无形的悲剧。
目前国内的收藏市场形势不错,老百姓把富裕的钱投资到收藏领域无可厚非。但是,大部分投资者目前尚未意识到的一个巨大风险主要来自艺术品评估机构的不完善。应该说,相对于成熟的市场,中国目前的艺术品鉴定主要是传统的言传身教般以民间鉴定为主,因鉴别方式和流派不同,文物鉴定经常变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对藏品的估价更是会迥然不同。而由于文物保护法针对的是出土文物的管理,市场法律法规针对的是商品交易,而全国收藏业并无政府部门专管,整个收藏界的鉴定、评估和纳税长期处于法律真空地带。
人们常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随着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收藏行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神话,但神话总有被戳破的那一天。据悉,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商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我国的艺术品市场并且将艺术品收藏和艺术品鉴定纳入法律轨道,相信到那时那些“伪专家”们将无处藏身。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