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解读徐悲鸿“马”市场 均价低于整体作品

  自幼随父学画,并以卖画为生,接济家用,背井离乡的日子却也丰富了徐悲鸿的阅历。17岁去上海并想借机学习西方绘画,但数月后因父亲病重返回老家。20岁后获得赴日本东京研究美术的资助,在日本,徐悲鸿饱览了公私收藏的大量佳作,随后在北洋政府的资助下,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

  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幅作品,其中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收藏着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一千余幅,其他作品散见于香港、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私人收藏,另有数十幅油画精品毁于战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龙头股:

  作为艺术市场“龙头股”,徐悲鸿作品早在民国时期便成为市场追捧对象。据悉,1915年,20岁的徐悲鸿为《谭腿图说》所绘的100多幅体育挂图,首次得到的收入仅30元;而1942年他在大理为抗战义卖的50余幅绘画,收入达两万多银元;其所绘的“马”每匹300块银元,而当时80块银元便可在大理买一匹活生生的好“马”。至20世纪60年代初,徐悲鸿著名的国画《松鹰图》在大陆售出价为230元。进入80年代徐悲鸿的作品在香港已有固定的价格,一般每幅作品价格在5万元。进入90年代,徐悲鸿超百万元的作品逐渐增多。

  以“润格”定价的一级市场,往往仅能体现艺术家私下交易的水平,价格波动较大,且难以对徐悲鸿作品及市场趋势做整体把关。艺术品拍卖市场形成后,徐悲鸿的市场价格走向标准由一级市场的指导价变为了二级市场拍卖成交价。

  图1中可看出,从2003年至2014年,徐悲鸿国画市场走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秋拍至2009年春季,此期间艺术品拍卖市场还处在待发展阶段,拍品数量及拍卖市场影响力都没有形成规模,徐悲鸿在此期间的市场走势也随市场的整体变化而变化,除了2004年非典事件和2007年金融危机前奏引发市场短期小幅上涨外,其余均表现平淡。从上拍数量和作品成交额来看整体走势较低,上拍的1052件拍品中789件成交,总成交额为728,373,144元,平均每件作品成交92.32万元。

  第二阶段从2009年秋拍一直持续到2011年秋拍,和艺术市场整体向好的三年曲线呈平行同比上升,也侧面说明徐悲鸿在艺术市场中“风向标”的位置。从具体数据上看,从2009年秋拍至2011年秋拍共上拍777件拍品,成交621件,总成交额28亿元,平均每件作品成交额为451万元。

  第三阶段从2012年春拍至2014年秋拍,此期间徐悲鸿上拍作品和作品成交额均有所回落,但作品价格较稳。这三年共上拍作品538件,421件成功易手,总成交额约为16.9亿元,平均每件作品成交额为401.4万元。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