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美术受追捧 “红色记忆”市场如何判断(图)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丹青:我们给毛主席写信1968-1978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宜明:我们这一代198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向阳:青春手记·东方红

5月15日,上海美术馆前所未有地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年观众早早地簇拥在大门口,等着一个展览的开幕。这是一个主题特别的展览:“青春叙事——知青油画邀请展”。三家主办方也很特别,分别是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新民晚报社、北大荒集团,没有一家是纯粹的美术机构。尽管如此,展览还是网罗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展品也包括了许多当年曾经“传遍神州”的名作。置身在这个主题、主办方、参展方与观众都很特别的展览空间里,你会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让你真切地意识到,那个一去不返的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一切,都与“知青美术”有缘。

当事人语:知青——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独特的历史身份

许江(参展艺术家):

这是一张老照片。在按下快门的那一瞬,我们都投以某种留恋的目光。其时,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送别,不仅是与一种山乡环境、与一段朝夕相处的生活告别。事实上,我们正结束一个青春的年代、一种游历在野的生存方式。在那一瞬间,在那平静而一致的注目中,埋藏着多少风雨知青在清寂无援的状态下苦苦坚守的生命本己的耐心。“上山下乡”运动,作为“文革”苦难的副产品,将1700万颗青春生命抛掷到远疆海角、山岭偏地,去经受风雨、承接磨难。于是,知青成了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成为中国和世界近代史上独特的历史身份。有多少人将生命留在那历史岁月中?有多少人苦苦挣扎着从那里走出来?正是这生命本己的耐心,知青不仅经受住了风雨磨练,而且还从磨练中得到生命蹉跎的历验和洗礼,得到在广阔天地中去问去思的在野的生存方式,得到一生一世都受其漂染和侵浸的精神塑造。知青的身份依然活着,活在曾为知青的心灵深处,活在他们注定要受历史关注的真诚表白之中。

李向阳

去年秋天,偶遇黑兄荒妹们商讨如何筹建知青博物馆的事情,因而引发了这个《青春叙事》的展览。我接受了邀请,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展览的策展工作,并通宵达旦地赶制了几件作品。现在,辛辛苦苦地忙乎了大半年之后,展览终于要开幕了,我却说不清自己究竟在忙什么?是寻找,还是寄托?是怀旧,还是归依?或许什么都不是,只是想宣泄一下复杂的情感。当我即将走完天命之年为告别工作舞台而反复斟酌着谢幕词时,忽然发现,有关“知青”的字里行间恐怕只剩下了两个字,这就是——真实!用心将这一份真实珍藏起来,传承下去,一定是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