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起之秀景泰蓝:有很大上涨空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年来,受文物回流浪潮影响,景泰蓝精品也随之出现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渐渐被藏家所关注。绵延千年,景泰蓝早已从皇宫腹地的深宅大院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的厅堂书斋。但与瓷器、玉器相比,人们对景泰蓝的了解相对较少,其收藏和拍卖价格还较低,上升空间很大。

身价不凡的景泰蓝

去年上半年,佳士得拍卖会上,一对清乾隆掐丝珐琅胡人像拍出了约合人民币6500多万元的高价,刷新了掐丝珐琅器的世界拍卖纪录;去年11月4日,国内首次推出的掐丝珐琅器专拍中,一件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缠枝菊纹六方盒,以369.6万元成交。不断创出高价的“掐丝珐琅”乍听好像很神秘,其实它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景泰蓝。

那么为什么在拍卖时,对它不直称景泰蓝,而称之为掐丝珐琅呢?其实这并非故作神秘,而是将之与如今工艺品市场中大量且廉价的用机器等先进生产工具制作的景泰蓝区分开来,主要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掐丝珐琅器。

元代时从阿拉伯半岛陆路传入,当时称之为“大食窑”器,我国的古代工匠很快就掌握了“大食窑”的制作技艺,并与我国本土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制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金属胎掐丝珐琅器——景泰蓝。

中国的景泰蓝与欧洲的“画珐琅”同属珐琅艺术,但两者截然不同。欧洲画珐琅是将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经过烧制后显色,而中国景泰蓝的各种纹饰则是用铜丝,手工粘在铜胎上,费工费时是前者的很多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但无论哪种说法,景泰蓝最初是宫廷御用品的身份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这些掐丝珐琅器的生产和流传数量有限,而且多为皇室御用或仕宦商贾之珍藏。当时的工艺极其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丝珐琅器,如人物、走兽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在当时一件上档次的掐丝珐琅器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而且当时的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亦大。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因此,一直到清初都是被宫廷垄断,全世界几千件而已,国内民间几乎没有,一件掐丝珐琅的成本相当于几十件官窑,身价不菲也在情理之中。在中贸圣佳2002年秋拍会上,一件清乾隆掐丝珐琅开光御制诗句方壶,成交价仅为55万元,而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这件物品成交价则为190万元,升值幅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经历600多年的描摹、烧制,传统的工艺师们慢慢将景泰蓝从器物的代称升华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这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将中国工艺史上最牛气的两件东西——瓷器和铜器完美结合。

责任编辑:nathan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