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与大众相互欺骗
艺术家本来不喜欢欺骗大众,大众本来也不喜欢欺骗艺术家。然而生活的需要、市场的需要,总之相关的需要使得双方学会了相互欺骗,进而喜欢上了相互欺骗。
一般讲,艺术家的“名利欲”比大众要略强些,比大众对艺术的认知要略高些。如此以来,为数不少的艺术家们以为自己紧紧握住了艺术这把“利剑”可以对大众自如挥杀了。我是艺术家,你们能说我创作的“作品”不是艺术品?大众如果对我作品的艺术性有质疑,这只能凸显你们的更“无知”。
时下的艺术家们大多拥有晴空繁星般的名号,比如某某会长、主席。他们会向全体宇宙人宣布自己的作品曾被某某博物馆、拍卖机构收藏拍卖过,或者即将被收藏拍卖过。漫天的头衔,漫天的荣耀集中于一身。于是乎,在没有见过“世面”的大众前,艺术家们成了稀缺的“国宝”。“国宝”的作品自然理应价值连城才是。事实上呢?鬼也不信:“国宝”怎么如此多,空有光环有什么用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文化水平的相对提高,我们中国人再一次“孕育”了艺术品收藏热潮。到90年代末,中国的大众收藏已经热得极其烫手了。收藏可不是闹着玩的,既需要感情、精力、知识等的投入,更需要真金白银的砸进。至于中国的艺术家们有意(明明知道自己的艺术水准不高却故意装做很高的样子。)或无意(自己觉得自己的艺术水准高,实际并不高。)到底欺骗了大众多少的“物质与精神”,这还真不好计量。尤其是原本是大众,现在还是大众,但自己不认为自己是大众的“暴发户”们“支持赞助”了众多的艺术家们,使得原本不能称为艺术的“艺术品”流向了市场、搅乱了市场,大众的欲望之眼也被厚厚地遮住了。
艺术市场繁荣了,虽然是短暂虚幻;艺术家们欺骗得逞了,虽然欺骗的成果大小未尽相同;“暴发户”们高雅了,虽然是自我认为。总之,艺术家们有意或无意地让“暴发户”们为主力军花了数以亿计的十足冤枉钱。
祸福相倚,大众会持续“呆傻”下去吗?世间事物的变化性使得枯燥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经过一段时间的“傻买”乱花,大众也发生了变化:由相对的“呆傻”变得相对的聪明。这样以来,大众对自己以前的亏损铭记在心,要力争扭亏为嬴才是,怎么办?要么下大力气研究艺术本身,尽量做到比大多数艺术家对艺术还懂,用最少的钱来赚取最多的钱。要么研究艺术家本身,你们不是喜欢名利吗,满足你就是。前者当他们再遇到艺术家在夸夸其谈、大肆炫耀、满嘴跑火车时,大众会随声附和了、会适当拍一下“马蹄”以外的部位了。以不变应万变成了这部分大众的宗旨:任你吹的天花乱坠,我不掏银子给你就是。后者则会主动给艺术家们创造头衔与荣耀了!艺术家们请掏钱购买吧。慢慢地,以前欺骗了大众的艺术家们腰包中的银子又流回了大众的腰包,当然此大众与彼大众在“构成”上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前10个“呆傻大众”,现在可能有6个变成了“聪明大众”。另外的4个“呆傻大众”可能一辈子依旧难逃艺术家们的欺骗。大众欺骗艺术家们的结果使得艺术家们认为疲软衰退的艺术市场又变的充满了希望,使得艺术家们辛辛苦苦积攒(包括以前欺骗大众的所得)下来的钱迅速地流向了“外边”,他们更加坚信明天自己在艺术上的辉煌是多么有可能实现。
艺术家与大众相互欺骗:各不亏欠,基本平衡。但大大亏欠了可怜的艺术、神圣的艺术!多少年后,我们或者我们的后人会发现在中国的某一历史时期根本无艺术可言!尽管艺术“普及”了,尽管人人都是艺术家了。艺术却笑了,艺术却哭了。笑什么?哭什么?答案揭晓:自作聪明的艺术家,自作聪明的大众。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