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本仍在探索如何对接文化产业

  在全国“两会”期间,关于文化领域民营企业融资“遇阻”的课题再次引起业界关注。

  业内专家指出,在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对接的探索道路上,还有很多绕不开的石头和湍流,需要大家去面对。如何在控制好风险的情况下,更好地服务文化企业,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依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发展规模蔚为壮观

  事实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指出,“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不仅如此,作为指导文化系统“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此前颁布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亦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2015年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的奋斗目标。

  通常,“支柱性产业”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需要达5%以上。据券商提供的数据来看,201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39.8万亿元,若2015年总量达到55.8万亿元,年均增长7%,按此测算,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应该达到2.79万亿元,年均发展增速需要保持在20%以上。“我们所处的阶段,可以说是文化体制全面推进的阶段。”清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张亚男称,“当前,大家会明显感觉到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基金数量不断递增。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整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基金数量超过了100余只,已募集到的基金额度大概是1300亿元的规模。”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文化产业不断扩大发展规模的同时,许多文化领域的中小企业依然面临着“融资”的难题。

  资本与文化需要对接

  就目前来看,文化产业与金融领域的沟通、联络及接轨依然有着较大距离。“从银行角度而言,如果文化类企业要得到贷款,那银行势必需要其提供相关的申报材料,而这类企业往往无法给予我们完备的资料证明,显然缺乏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和理念。”上海银行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磨合与博弈的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从中提取出一种模式,如果以后要发展这类企业,就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类似的问题。”

  “文人的创意+商业的头脑”是当前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非常迫切需要的一种特质。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CEO,”天津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崔晨说,“尽管文化创意是需要领悟的,很难量化去描述,可单有悟性远远不够。如果CEO再有经营企业的方法,那这个企业就一定能成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要耐得住性子”几乎成为众多参与“文化项目投资”金融企业的一致感叹。

  华映光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维玮亦表示,“我们更偏好于价值投资的范畴,因为看好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所以我们愿意等。”

  “特色银行”别开生面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文化类企业的行业集中度不高、加上自身普遍缺少有形资本,其无形资产价值也不易确定,因此该类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几年日益突出。

  不少业内专家指出,文化企业常常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即企业在刚起步时非常缺钱,很需要投资机构介入,或向银行贷款。但基于其“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类似银行、基金等机构往往驻足观望,不愿进入。

  “我看到很多的文化类企业贷款都很难,企业老板用自己的房子去抵押,可对其经营来说依然杯水车薪。”七弦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凌俊杰指出,“可一旦文化企业长大了,每年有了几千万利润,就不再需要投资机构的介入。”

  凌俊杰坦言,“所以我们在投资的时候经常碰到这种‘两难’,小的我们觉得风险大,大的人家又不要我们。”

  针对上述情况,一些有志于介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始在相关领域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借鉴其他行业相对成熟的方式,如依靠包括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其他合作机构共同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层级和覆盖面,来助推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以上海银行为例,“由文化发展基金会采取专家评审机制,对文艺项目进行专业的内容评审和市场预测,推荐优质文化企业,再由银行在此基础上做好风险评估,对推荐的项目根据金融政策和行业规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并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优惠利率,是我们现在积极推进的做法。”上海银行周家渡支行行长廖星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希望文化类项目可以在现代金融体系下按照规则进行市场化的运作。”走市场化道路,没有金融支持是不现实的。

  上海银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积累经验并形成一定规模后,我们有意将周家渡支行发展成为一家文化特色行。通过建立专业化团队,包括前台营销人员、后台专职评审人员等,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专业化营销水平。”

  展望未来,“文化产业特色行”的建立或为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打开全新的商业空间。

责任编辑:八寶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