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集团董事副总裁潘剑平:艺术品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中国文物网讯 (编辑 张艳) 12月13日,由中国日报知识产权周刊、中国日报网知识产权频道和中国知识产权杂志联合举办的“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品知识产权论坛暨中国当代书画知识产权保护展”在中华世纪坛论坛世界艺术馆隆重开幕。该论坛以“去伪存真、传承文明、创新发展”主题,全面阐述当下书画界中知识产权的问题,艺术品侵权的界定。中国当代书画大家、知识产权庭法官就典型案例现身说法,就书画界中的实务做出分析与探讨,挖掘艺术品潜在商业价值;沟通与探讨适合中国书画界的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路径,如何净化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下为嘉宾发言:

潘剑平:我说一下我的观点,今天论坛的主题是净化艺术市场,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说“市场”这个关键词。市场有一些要素,我们知道,市场一定是有供方和需方,这才能叫做市场。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现在来看,从1994、1995年才开始正式国家出台拍卖法,画廊作为经纪人这种模式,时间就更短了。所以跟西方比起来,我们这种市场的机制是非常短暂的。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一下子积聚了这么大的需求量,供方和需方的这种关系是有点失衡了。这是我们市场的一个特点。

另外一个特点,从需方来看,我们拿西方的艺术品市场来看,西方的艺术品市场,一个是时间长,它的供方需方经过了上百年的培育,它是有悠久历史的,这种市场机制的形成是靠时间,大浪淘沙。像佳士得这种百年老店,是经历了多少年的洗礼,建立了这样的品牌。而它的消费者和需求方也是经过多少年的洗礼,而逐渐成熟,而且这种需求是有一定的基础。而我们的艺术品市场发展的时间还太短。另外,从目前来看,我们开始艺术品市场主要还是从收藏的角度。目前这几年投机的成分越来越大,或者是投资,它本身对购买艺术品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然有投资和投机的成分在里面,那么它就有很多超越艺术品本身内涵的东西。而我们发展的时间又这么短,我们怎么面临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呢,无论从供应方到购买方还是整个机制来讲,我们显然还没有完全能够适应这样一个变化。

吕立新(主持人):请问潘先生,您怎么看待艺术品的投资和投机行为。

潘剑平:我觉得很难非常清楚地判别投资和投机。投资有可能理性一点,它的形式有可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从它的程度来讲,或者是超越了艺术品本身的市场规律,甚至夹杂了一些其他的东西在里面,甚至是过度的,那么它就是投机行为。在这方面,我们很难辨别到底是投资还是投机。它对艺术品市场带来哪些利和弊。利就是有大量的投资,进入到这个市场里,所以对市场的规模和体量,像打了兴奋剂的作用,这是很明显的。由于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也促发了收藏人很活跃地进入了这个领域,它促进了供应方的积极性,所以这方面是积极的作用。但是消极的作用,就像股票市场,过度的投机以后,就像一个人或者庄稼一样,本来一年只能收一季的庄稼,你非要给它打过度的营养剂,根据客观规律,它自然而然就会崩溃的。就像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参照物。

吕立新(主持人):您别拿股票市场举例子,具体在艺术市场上表现在哪些方面。

潘剑平:从弊端来看,对于一些正常想进入到这个领域的投资也好,或者收藏也好,产生了一个不确定性。大家就会觉得这个市场很难把握,这么复杂,而且风险这么大,它实际上会遏制市场的健康发展。

另外,由于过度的趋利性,导致很多不健康的行为,包括像假拍,上午我们也谈到了,很多很高的艺术品举牌拿走,我们可以去跟踪它的后续交易内幕,可以知道,它都是一些虚假的现象所以很难判断这些高价艺术品的成交,是不是真正反映了艺术市场的真实情况。所以这都是它非常大的弊端。

但是我觉得这也是客观的,因为我们毕竟时间太短,在十几年的时间内,从供应方到需求方,他需要时间的洗礼,时间短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

另外从艺术品的角度来讲,中国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艺术品本身没有看得那么高,而中国从古代开始的传统,艺术品本身有文化承载的载体,甚至到意识形态这个层面上,所以从艺术品本身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很多的艺术家,他不像西方的艺术家,觉得很堂而皇之,就是找代理商卖他的作品,很正常的作为一种物品进行市场交易。而在中国,很多艺术家觉得我是一个画家,我是一个艺术家,我怎么能够堂而皇之地去涉及到艺术品交易的层面呢,这是我们传统的一个方式。所以中国艺术品市场跟西方观念的差异,也有一些差异性。所以导致我们很多维权的行为,权利人方面一些很堂而皇之的权利,都大而化小,甚至小而化了,因为艺术家本身没有去主张这个权利,所以也没有导致了这个行为,这在客观上也影响到了艺术品市场的混乱。

最后谈到净化这个问题,净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一个市场,西方市场也有拍假,也有假拍,也有这些问题,只不过是程度不一样。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这种净化,我们从各个方面努力,从法律上努力,从技术上努力,从拍卖行、拍卖公司自身的信誉,想做百年老店,想长期发展,包括我们的艺术家来讲,各个方面的努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实际上它是一种可接受的,能够维持健康发展的程度,我觉得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纯净,这种现象恐怕还是会长期存在下去,只不过是它的度能不能把握在我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水至清则无鱼,百分之百纯净就不现实了。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