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喜忧参半

【提要】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不断引来非议与质疑的同时,我们如何来建设性地来看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研究员,以企引发一些的认识与找到一些新答案。

中国文物网长期发展下去,您对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什么样的判断?经济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如何认识?寄以期望如何?

西沐:对中国艺术品市场来讲,虽然在拍卖市场我们屡屡经历让人心惊肉跳的天价,但这并不代表艺术品市场已进入一个顶峰期。其实,相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来讲,拍卖市场的高价只是一种特别的市场现象,远远不是中国艺术品市场本身。任何一个阶段的市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种市场进程的一个环节与组成部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也不例外。对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我们有以下几个基本判断:

乐观现状:是经济市场结构调整,而非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萧条

一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轮的基本行情,可以说是国内外经济大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轮资本推动下的增量行情。我们可以谨慎地预计的是,随着今年秋拍的进行,典范存世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价格及当代艺术价格会不断拉开,本轮市场进程所应有的行情会不断地展开,基本上演绎出了一轮完整的市场进程。按照中国艺术品市场进程所揭示的规律,中国艺术品市场会不断进入一个平台发展期,并且随着世界及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会不可避免地进入调整期。只不过我们可以肯定地是,这轮调整期更多地表现是市场结构的调整,而不是所有艺术门类市场的一种萧条与价格的大规模下降。

悲观现状:新资本的投机式注入中国艺术品市场不利长期发展

二是投机资本的强力介入,在短期内是风险积累累积,增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阶段性风险,冲击了艺术品投资市场健康理念与文化的形成。艺术品成为了财富阶层和机构投资者进行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新面孔的大量涌入,不按常理出牌,并且出手凶猛,迅速抬高了部分艺术家的价格。再加上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强力参与,使这个群体涉足艺术品投资的人数将越来越多。这个群体多来自金融、房产、能源等高利润区领域。中国艺术品市场表面上看上去很繁荣,但快进快出的市场运作,对发展中的艺术品市场的伤害很大。尤其是对艺术品投资理念与文化的培育示范极为不利,‘短平快’的市场投机并不利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

前景担忧:艺术品拍卖市场能否受得起大经济环境变化的冲击

三是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不断发育与发展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最主要的支撑,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风险主要是进入资本的持续能力,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基本面主要是看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面。我们分析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一种建立在可以预测的可能性上,而这种可能是建立在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不断发育与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础上的。但我们清醒的是,在中国发展艺术品资本市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多地是充满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有序地发展壮大,最为关键的是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之中,艺术品的资产化是核心,因为它是艺术资本得以成长并取得发展的一个前提,其次是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事实上,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的民间为基础的市场性质,在金融监管非常严厉的今天,可以说是每一步的前行与实践都充满了风险与不可预测性,仅需要勇气与胆量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面对现实的智慧。让我十分不安的是,随着经济大坏境的变化,我们会不会在2012年底,在大的经济环境的变化中,让中国艺术品市场,特别是拍卖市场受到大的冲击从而让中国艺术品市场又一次面对考验。

前景乐观:中国的拍卖公司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重新定位与分层整合工作,在市场竞争的推动下正快速进行。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迅猛增长不断吸引着世界艺术品市场,并以此为契机,依靠大中华圈的消费能力,迅速以香港与北京为轴线来整合相应的资源,这不仅提升了中国艺术品市场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中的地位,更强化了中国艺术品价值判断及评价的话语权,最终为北京在世界艺术品市场的中心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基础。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市场能力,都不断具有了与世界顶尖艺术品拍卖企业竞争的能力,并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整合大中华圈及亚洲艺术品拍卖市场资源的能力与水准,在香港与北京的互动中,会不断有拍卖企业迅速成长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的巨头;另一方面,国内艺术品拍卖企业也在竞争中分化,主要沿着两个向度进行:一是规模化向度,以嘉德与保利为第一阵营的艺术品拍卖企业格局正在形成;二是专业化向度,除了进一步在综合方向做大外,细分市场策略下的专业化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随时间推移出现一批专门面向细分市场与专业化市场的艺术品拍卖企业会产生,并在这一专业领域做深、做透、做强,从而使拍卖市场的竞争在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上展开。另外,区域性拍卖公司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也是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新的增长点。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