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所艺术品价格暴涨暴跌 交易规则受质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作为天津市2009年金融创新改革20项重点工程之一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天津文交所’)目前正面临诉讼,其将成为第一家被投资者告上法庭的文交所”之后,媒体、投资者对“文交所乱象”的质疑声达到了顶点。

而几乎与此同时,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近日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下发一文件,全面暂停了各地准备上马的文交所审批工作。”

投机艺术品的暴涨暴跌

舆论对文交所,特别是天津文交所的质疑绝非空穴来风。

早在今年1月26日,于天津文交所上市的白庚延《黄河咆哮》发行价格定为600万元,发行数量600万份。此后,历经几轮爆炒,3月24日《黄河咆哮》于盘中摸高至18.70元/份,至此其“市价”便已由发行时的600万元狂飙至1.12亿元,增值近19倍。

与之相比,就在《黄河咆哮》登陆天津文交所前不久的2010年12月4日,保利“中国当代水墨”拍卖专场中,一幅白庚延的《千峰接云图》以350万元高价落槌,加上佣金,此幅作品每平方尺接近30万元,便已经创出白庚延作品的成交纪录。

如今,受天津文交所为控制价格暴涨暴跌,屡次修改规则影响,《黄河咆哮》单价已跌至2元上下,有媒体估算,“如果有人在最风光的18.7元接手,财富缩水将超八成。”

而就在不久前,某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武绍智对媒体表示,“受七八位投资者的委托,我们准备对天津文交所正式提起诉讼。”原因是天津文交所在“游戏规则”上频繁“变脸”,给投资者带来了损失。

当《黄河咆哮》“市价”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暴涨暴跌后,著名财经评论人叶檀撰文,矛头直指天津文交所交易规则不健全。例如,按天津文交所规则,“正常退市的份额标的物自退市之日起届满一年可重新申请上市”,叶檀认为,“也就是说,对于一件艺术品的炒作可以没完没了。”

此外,叶檀还严厉指出,“天津文交所乱象频生,折射出在规则不健全、流动性过剩、投机过度的市场,一个为了利益与流动性而存在的投资市场,将是可怕的投机之源。”

席卷全国的文交所风潮

日前,天津文交所“苏绣”《富春山居图》与《世纪和平——百鸽图》首日上市便双双破发,跌幅分别为-10.43%和-8.7%,曾经火热的市场渐渐归于冷清。

针对文化艺术品的暴涨、暴跌和天津文交所的乱象丛生,人们可以反思,甚至可以推倒重来。但与此同时,更为值得反思的是,一个尚处探索阶段的“实验田”何以顷刻间在全国范围开花结果。

所谓文交所的金融创新业务主要是上述提及的文化艺术品“份额化”,即以对文化艺术品实物严格的鉴定、评估、托管和保险等程序为前提,发行并上市交易拆分化的、非实物的艺术品份额合约。

在交易所上市的文化艺术品包括书画类、雕塑类、瓷器类、工艺类等国家管理部门允许并批准市场流通的文化艺术品。文化艺术品份额合约挂牌交易后,投资人通过持有份额合约分享文化艺术品价值变化带来的收益。

始于2009年的这一探索性的“非实物艺术品份额合约交易”模式相继得到各地政府的认同并开始纷纷仿效。一时间,上马文交所仿佛成为了一种“时尚”。时至今日,天津、厦门、郑州、成都、上海、深圳、潍坊等城市均已拥有自己的文化产权交易所,而另据相关媒体保守估计,全国挂牌开业及筹备中的文交所已近50家。

“不少地方在应对发展文化产业焦虑时,选择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作为突破口,似乎找到了资本与产业连接的一根救命稻草”,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曾表示。或许,造成文交所风潮席卷全国的原因就是来源于各地的一种盲目。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金融资本业的大力支持,但与此同时,人们应该牢记,“金融创新”不只是一个口号。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