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鼎秋季拍卖推出潘玉良佳品画作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潘玉良 《塞纳河草地上的牛群》76.5×101 布面油彩)
  专家点评:
  1984年3月,我有幸参加潘玉良遗作、遗物从法国运回后的开箱验收工作。当时一共有7个大铁箱,除电唱机、书籍等杂物外,她的作品共2222件另加两包速写没法计数。2222件中油画262件、彩墨130件、水彩73件、雕塑4件、版画164件、素描和速写1589件。经文化部、安徽省美协和家属协商,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28件,家属自藏73件。其余都由安徽省博物馆代为保管,准备将来美协建立“潘玉良艺术馆”或专门的陈列室时再说,但事过22年,人事更迭,已经很少有人再提此事。今天当我再次欣赏到此幅《塞纳-马恩省河草地上的牛群》时,当年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据我回忆,《牛群》、《牧场》之类画牛的作品在潘玉良的作品里有很多幅,中国美术馆和安徽省美协及家属都留了几幅,其余均被私人收藏,有的还去向不明。此幅应为其中最大的一幅。潘玉良之所以热爱这个题材,是由于画牛能寄托她对家人,尤其是潘牟的思念之情。潘玉良嫁给潘赞化后一直没有生育。1919年,潘玉良专门接潘赞化的大夫人方氏来沪照料潘赞化的生活,促使他们于次年得子潘牟。潘赞化为感激她的这份诚心,曾作《迎妇生子》诗记:“几回青鸟使申江,避席亭间扫玉床;大礼躬行迎归妇,天津牵遗小牛郎。”此处“天津”指牛郎织女星之间的一个星座,喻潘玉良,“牛郎”即指牟儿。潘牟尽管不是潘玉良亲生,但她从1928年起就将潘牟接到上海身边抚养,感情很深。所以她只身去巴黎后,时常想念潘牟,就画牛以解思念之情,并期望潘牟多子多孙,幸福美满。如此丰富的感情因素加之一层温馨的母爱色彩使此幅《塞纳-马恩省河草地上的牛群》成了潘玉良创作中难得的佳品大作。
  周昭坎
  (周昭坎(1938— ),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潮阳。任《美术博览》主编、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壁画学会理事;原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副社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民盟中央助理巡视员。)
  作者简介:
  潘玉良(1899—1977)的油画前后变化很大。中年以后逐渐向巴黎画派和野兽派直至中国画风发展。但她30年代的画风基本还是印象派的而且影响很大。她生于扬州,本姓张,后辗转到安徽芜湖。自幼家贫,父母双亡,8岁即由舅舅抚养,14岁被卖入安徽芜湖烟花楼,做了烧火丫头,受尽屈辱。1916年被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赎出,与潘结婚,前往上海,改姓潘。她最早萌发学画的念头是受上海美专的色彩教授洪野的影响,1918年她以素描第一名、色彩高分的成绩考入上海美专,师从王济远学画。1921年考取法国里昂美术学校,在德卡教授工作室学画,两年毕业后又考入国立巴黎美术学校,与徐悲鸿同时师从达仰。正因为这个关系,她回国后能同时在徐悲鸿主持的南京中大艺术系和刘海粟的上海美专任教,而使双方毫无芥蒂。1925年在巴黎美术学校她又以毕业创作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这是巴黎美术学校学生的最高荣誉,历史上新古典主义名画家达维特、安格安等都获此殊荣)。得以送往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画家美术学院,随绘画系主任康洛马蒂教授学油画,成为考取该院的第一名中国女学生。而潘玉良在该院师生联展上,展出一幅课余写生《酒神》,又被雕塑系主任琼斯教授看中,免费收为学生,这样她又学了两年雕塑。1926年她的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荣获金质奖,打破了该院历史上中国人没有获奖的记录。1929年回国,被上海美专聘为绘画研究所主任、导师,与王济远、庞熏琴同站教席,来往于宁沪之间。1933年任“中国美术会”理事。1937年,潘玉良迫于由自己身世所招来的可畏、污秽之人言,再度愤然出国,踏上了去巴黎的孤旅。从此客居法国,勤奋地从事艺术创作,直至1977年逝世。
  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平。1929年由王济远为她筹办“中国第一个女画家画展”,作品80余件,批评界用“气魄雄浑”、“用笔精确”来赞誉她的风格。1929年至1936年她在上海和南京相继举办过五次个人画展,都激起画坛很高的热情。1929年在上海和1937年在南京的两次全国美展上她都有作品展出,刘海粟还曾在《上海画报》撰文评论,甚至有人称她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
  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在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反而有点“狠”,用笔干脆利落,用色主观大胆,但又非常漂亮。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她的豪放性格和艺术追求在她酣畅泼辣的笔触下和色彩里表露无遗,天生一副艺术家气质。她与别的西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及,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画派乃至于倾向中国风的中西融合……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有出色的表现。其中印象派技术和东方艺术情调是她绘画演变的两大根基,由此及彼形成了她艺术发展的轨迹。
责任编辑:晓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