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展 链接内容:

—首都博物馆《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展览开幕

万历皇帝

神宗以清算张居正为亲政的基础,树立帝王的权威,亲政初期即有“三大征”的斐然政绩,从中也可看出神宗对权力的欲望,不缺决断重大机务的胆略,而非一个平庸的皇帝然而,神宗有近三十年不临朝,与外廷几近隔绝是因为身体的虚弱?还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官僚群体的不满?王朝的统治危机很快到来在明成祖长陵的神功圣德碑上,清嘉庆帝写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神宗之怠惰、天启之愚呆”反观明太祖对元失天下的警觉和论说,同是“家天下”的主人身份和鼎革易代的胜利者,明太祖和嘉庆帝看到的是帝王勤政对江山永保的重要性

万历时期货币

嘉靖时期,白银正式成为法定货币。万历前期推行“一条鞭法”,“计亩征银”,进一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扩大了商品市场。明后期,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拓展,白银流通范围日益广泛,需求日增。然而一些士人看不到国内白银市场供求失衡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以白银供不应求、“银力竭”为由,反对以银为货币。

万历中期,市场对白银大量的需求,兼之军事、日常、官俸开支加剧,白银不足的现象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最终出现了“银荒”。开采银矿是增加白银供给的途径之一。明代白银的开采主要是官方设场采炼。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至四十八年,明廷进行了一次规模最大的银矿开采。神宗派出内廷宦官,以“矿监”和“税使”的名义在全国范围督采银矿。因无一定的制度,收获矿银无多,且矿监和税使的岢征暴敛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引发所谓的“万历民变”。明代后期所需白银更多的是由国外流入。隆庆、万历时期,世界白银生产达到高潮,西方殖民者纷纷东来,携美洲的白银购求东方的产品。中国以出口茶、丝、瓷器为主,换回的大量白银进入国内市场流通。这一过程为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这一时期,流入中国的白银主要产自日本、美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据估算,从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的大约有18970万两—27100万两左右,而有明一代中国国内白银开采的总量仅约为2600余万两。

一般认为,万历银钱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应为流通货币,反映了白银渐成市场中主要流通的货币。按明会典记载的比价推算,万历通宝(背矿银)一钱值铜钱八十文。当时主要的商品、薪酬皆以白银作价。万历年间北京一个普通劳动者,如果从事的是非技术性工作,日薪约为0.03-0.04两,某些劳动强度较高的工种可达0.05两;具有专门技术的工匠,日薪稍高,约为0.05-0.07两。万历五年白米每石0.8两,万历二十年粳米每石1.4两(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188.8斤)。由此可略知万历朝的物价及普通人家之收入情况。

万历时期的书画艺术

明代后期,社会变革、个性解放的思潮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书画艺术的创作。该时期很多书画家创作出大量风格鲜明、率意放任的作品,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而且成就较高,在书画史上形成了一段引人注目的、灿烂而短暂的艺术转型时期——“隆万之变”。

社会生活

工商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为明代后期的奢靡之风提供了更丰厚的物质基础;政治环境的多变以及思想求异文化多元的时代趋势,又打破了雅俗的界限,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从居家格局至日用玩好,或追慕雅情逸趣,或务求精致瑰丽明代后期的社会生活渐从勤俭质朴向享乐浮华转变,民间与宫廷的高消费互相激荡,在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导向健康的方向

明十三陵

明代帝陵分布多处,其中有13座帝陵位于北京昌平境内的天寿山南麓,世称十三陵。成祖在此选定陵址后,改原黄土山名为天寿山。燕山余脉至西北高原逶迤而来,在此曲折环绕,成为一道天然屏障。中间的盆地广袤宽阔,温榆河在盆地中缓缓东流。在盆地的东西两侧有蟒山、虎峪山对峙,形成“龙虎抱卫,主客相迎”之势。四面群山环抱、风光绮丽的环境,正合风水术士所极力赞誉的“山川大聚”的帝陵风水形胜。

依“视死如生”的观念,帝王的陵寝仿照其生前所居之都城和宫室营建,因此《吕氏春秋》记载国王修建的“陵墓若都邑”。相比之下,明代帝陵在此方面更为突出,其陵宫布局、结构模拟“前朝后寝”的宫城格局。每座帝陵都包含神道和陵宫两部分,红墙黄瓦、楼殿参差,宛若仙宫,处处皆体现了帝王至高而尊崇的地位。

万历十一年(1583)春,神宗至天寿山行春祭礼的同时,开始为自己卜选陵址。经反复查勘,于次年秋卜定大峪山为寿宫吉地。工程历时六年,于万历十八年完工。

定陵是预营之寿藏,样式、尺寸都由神宗亲定,相比其他诸陵规模较大,且工程细致、用料考究,唯长陵、永陵可与之比肩。营造定陵共耗银八百万两,而当时朝廷岁入不过四百万两,除支用国库帑银,还新开“事例银”,即允许百姓向朝廷纳银买官或给予科场优待。

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神宗病故,十月三日入葬玄宫。一起入葬的还有神宗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明代盛行厚葬,提倡“厚葬以明孝”。经考古发掘,定陵的随葬品多达3000多件(套),包括丝织品、衣物、金银器、铜锡器、瓷器、琉璃器、玉石器、漆木器、首饰、冠带、仪仗、谥册等,品类繁多,精美绝伦。

责任编辑:maggie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