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万历朝,回望大明

——首都博物馆《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展览开幕

提要:为热烈庆祝首都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三十周年,由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和首都博物馆主办的《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展于2011年8月8日上午十点,在首都博物馆礼仪大厅隆重开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有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李耀申司长、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局长、昌平区方炎副区长、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著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商传研究员、昌平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杨春山先生、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张勇主任、首都博物馆党委郝东晨书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都博物馆党委郝东晨书记为展览开幕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勇主任为展览开幕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局长为展览开幕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为展览开幕致辞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共同为开幕式剪彩

中国文物网报道:(记者尉露)2011年是首都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北京十三陵特区办事处成立三十周年,两家携手推出“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 这一特别展览。展览以万历朝的文物和相关辅助展品,让观众感受万历朝的政治风云、文化艺术与社会万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市文物局孔繁峙局长和媒体记者交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研究员胡汉生展览现场接受记者采访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幕式结束后,到场来宾参观了展览

由明朝历史的重要节点——万历朝来回望、审视整个明朝的发展脉络,也是对“明亡于万历”这一既有结论的又一次考问。因此,浏览万历朝四十八年的历史,不仅是回望明朝,更是在博物馆的叙事方式中感知历史的兴亡和思考兴亡背后的种种因由。

首都博物馆与北京十三陵特区共同举办这一特别展览,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首都博物馆和十三陵特区分别在北京历史文化和明代帝陵文化上独具优势,这次展览的举办就是这两种文化资源优势汇聚的成果。明代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定陵的发掘享誉海内外;首都博物馆作为全国一级博物馆在展现北京历史文明的传承上有丰富的藏品和历史资料。两家文化单位在展示北京历史文化、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旅游文化发展上都具备了各自的优势和能力,这一展览的推出就是这种努力和实践的成果,更是双方深入合作的基础和开篇。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青花梅瓶 十三陵特区定陵博物馆藏

展览以明代北京地区出土的文物为主要支撑,汇集了首都博物馆与十三陵特区明代万历朝文物的精华,以万历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生活等为切入。展览共分为三个大部分:“一位长期罢朝的皇帝”、“一个多彩的社会”和“一座豪华的帝陵”,突破单纯文物精品展的局限,运用博物馆的展览语言将上述问题展开,并构建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纹衮服 十三陵特区定陵博物馆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乌纱翼善冠 十三陵特区定陵博物馆藏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刻云龙纹金漱盂 十三陵特区定陵博物馆藏

展览以出土的200余件万历朝文物,特别是定陵出土的文物为主要支撑,以物说事,以事说史,围绕万历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书画艺术等,勾勒明代万历年间全景式的社会画面,折射明朝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点,将人们所熟视的规律与结论在博物馆展览的叙事方式下重新审视。

神宗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说法很多,包括沉湎酒色、身体有病等表面原因。深层次原因则是,在“世间已无张居正”的时代,神宗既要切实处断国家日常行政事务,又要介入内阁、六部以及言路各方之间的冲突,常常是莫衷一是;关键是神宗自己与士大夫群体在国本、内帑、矿监税使等一系列问题上发生了难以弥合的分歧。臣僚以制度架构(内阁、言官谏诤等)及礼制、名节等为武器与神宗抗衡,神宗不能无所顾忌,但也不甘后退,为能得遂心愿与欲望,采取的办法就是消极“罢工”——不上朝、不举行经筵日讲、不批奏疏等。当然还有心理因素,童年时期母亲严厉的管教、威权空前的首辅张居正的阴影等,反叛后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展览中的《帝鉴图说》就是张居正为教育年幼的皇帝而亲自编制的教材。如果续编《帝鉴图说》,《帝鉴图说》的第一个读者——明神宗必定会被收录,不过是编在“狂愚覆辙”这一部分。而教材的编制者去世后也被神宗所清算。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剧:首辅靠不住、教材靠不住,其实都是因为皇帝靠不住。

神宗的外祖父李伟夫妇墓及神宗妃嫔墓所出土的大量精美文物都是首次展出。结合相关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形象直观地了解万历朝外戚及宫闱的奢靡与淫逸。展览中有一个定陵出土的带柄金罐,有磕碰和磨损痕迹,木柄因长期烟熏而黑光发亮,侧面有“尚冠上用”铭文,底部有“大明万历年御用监造八成五色金重二十二两四钱”,合895克这是神宗生前煎药用的药罐。神宗一生体虚多病,经常服药,这陪葬的药罐也算是一个佐证, 政治的腐败王朝的没落似乎只停留在庙堂之上,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展览中的丝织品、民窑瓷、外销瓷(克拉克瓷)等见证了万历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鸦片战争前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短暂高峰即发生在万历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利玛窦来到北京,向神宗进呈圣像圣经《坤舆万国全图》自鸣钟等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利玛窦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如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前六卷。《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间隔了整整250年,这个数字不乏嘲笑和令人扼腕的意味。我们耳熟能详的《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农政全书》、《金瓶梅》、《西游记》、《牡丹亭》、“三言二拍”以及文学上的竟陵派、公安派等皆出于这一时期。而书画艺术千峰竞秀的流派更是不胜枚举。这是一个开放、追求个性活泼开朗的时代,而且成就斐然政治与社会看上去似两张皮,似朝着两个方向前行。反差的张力是如此之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白寿彝先生在编写《中国通史》的时候,曾经讨论:为什么晚明时代政治却那样腐败,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却那样繁荣?资本主义萌芽说、社会转型说无不于此有关。答案有很多,展览中只能是描述现象,提出问题,如果观众能带着问题、思考着离开展厅,这就是展览成功的标志之一了。为此,展览以“一位长期罢朝的皇帝”、“一个多彩的社会”为标题,提醒观众,看上去不兼容的两个现象发生在同一时空,两者之间必定有某种内在关联。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参观展览的观众

提出的问题永远比解决的问题多,作为形象化视觉艺术的展览更是如此。在博物馆中展示某一帝王统治时期的历史文化尚属首次。我们不仅想作此尝试,更想在各类明代历史文化的传播与阐释方式中树立一种博物馆的范式。

展览得到了双方领导的大力支持,成立了由专业人员组成的项目组;项目组就展览相关内容多次进行讨论,大纲几经修改,召开了两次大型专家论证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展览主题、结构、文字、文物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展览的完成凝聚了举办双方人员的辛勤劳动,更是得到了相关研究单位及各兄弟博物馆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展览,更是一个系列活动,与展览相关的图书出版、纪念品开发、宣传推广、专题讲座等内容都是这个展览的组成内容,这些内容是展览的延伸与拓展,是专题展览不可或缺的部分。

请您走近万历朝,回望大明。

“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特展

展览时间:2011年8月9日~2012年2月12日

展厅位置:首都博物馆地上一层B展厅

主办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 首都博物馆

 
点击进入》》》链接内容:
《回望大明--走近万历朝》展重点文物:
责任编辑:yu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