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叡:艺术品金融化的顶级艺术品鉴赏与投资

主持人:喻老师的演讲让我们受益匪浅。接下来有请摩帝富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黄文叡先生谈一谈《艺术品金融化的顶级艺术品鉴赏与投资》,谢谢!

黄文叡:大家早上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个高峰论坛,我刚才是跑步上台,因为我发现时间有限,有很多的观点希望跟大家沟通一下。虽然今天的主题讲的是《金融化的顶级艺术品的鉴赏与投资》,从这个主题里面我真的看到了主办单位的用心,因为今天的高峰论坛主要的大框架讲的是艺术品的金融化,讲艺术品金融化就跑不掉要谈有关市场和投资的问题,在这个题目里面,主办单位把艺术鉴赏也放了进来。艺术鉴赏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忽略的一环,很多人都在谈怎么投资,把艺术品当成一个投资的选项,如何在投资的过程当中获利。但是都没有谈到艺术本身的鉴赏,所谓的美学价值的问题。我常常在讲,很多人会利用美学价值和市场,价格本身的这些微妙的关系。市场的价格一定都会回归到美学的价值,所以待会儿我也会就这一点谈一下。什么叫顶级艺术品?我想顶级艺术品的形成有两大原因,无外乎第一个就是财富的快速积累,还有就是对于艺术品鉴赏品位的提升,才会造成这个顶级艺术品的形成。

我们来看一下在最近几年里面,全球的财富是如何积累的?2006-2010年富裕人士的人数分布图,前面四个国家,美国、日本、德国、中国是全世界四大财富最高的,人数最多的国家,这四个国家的富裕人士占全球富裕人士的53%。这些富裕人士对于艺术品的鉴赏和进到市场做投资的情况又会如何?最高的大家还是做股票的投资,最底下的是另类投资,占的比例还是非常少,全球都是一样。但是反观近几年中国在艺术品市场里面的整个成交额和成交量,高到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总额,在中国占第一位,全球艺术品交易总额中国占第二位。艺术品投资占富豪资产的6%-8%,其实不高。我也呼吁一下之前喻教授提到的整个宏观经济和艺术市场的状况,现在中国整个经济体不到美国经济体的一半,占到41%。但是中国的货币量竞争超过美国32%,这代表什么?这代表什么东西都可以飞涨,货币的贬值造成其他东西的飞涨。所以今天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节节高涨,很大的原因是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完全架构在大部分人对艺术鉴赏方面的技术,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如果大家对艺术的鉴赏都有一定的水平了,在这个鉴赏的基础下把艺术市场的价格慢慢拉开,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待会儿我也会解释,我们现在发生了一个什么样不正常的现象。

2008年-2010年富裕人士嗜好投资的资产方面,艺术品作为投资的概念,在西方基本上是不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但是艺术品作为资产配置的一个选项,在西方已经盛行多年。什么叫资产配置?无外乎就是分散风险,艺术品的特殊属性,包括没有定价,包括刚才讲的美学架构的底下,你如何去做一个鉴价都非常困难,包括作品的真伪问题,个人鉴赏投资的风险绝对是非常高的。所以西方很多跟艺术品投资挂在一起的观念基本上不是纯粹的投资概念,而是资产配置的概念。资产配置就像你的口袋里面有100块钱,20块钱放在房地产,20块钱放在股票,20块钱放在哪里,可能也有10块或者20块不等比例的钱放在艺术品。艺术品本身的属性和其他金融商品的属性联动性只有0.04,非常小,这就是做资产配置最好的道理。在西方里面,把艺术品当成资产配置选项的部分几乎达到22%,当然这些有钱人最喜欢的还是买那些奢侈品,有钱了当然要享受一下,但是第二个选项竟然是艺术品。在2005年-2010年这5年,西方非常权威的福布斯符号排行榜,中国上榜人数5年里面增长了56倍左右,非常高。到2010年去年就有115位上了福布斯榜。上榜的人个人资产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可见中国财富累积速度之快无人能敌。

现在这些钱都到什么地方了?大家开始非常乐观了,钱进入到艺术品市场当中了,中国基本上投资选项不多,管道也不多。从房地产和股票有很多退出的钱慢慢进入到艺术品市场,这一笔钱,包括金融操作进入到艺术品市场,其实做了很多短线炒作的考量。为什么?收藏和投资的不同就在于这个地方,投资无非就讲获利和报酬率,在短时间里面,我们现在看到了,有非常多的艺术基金,有文交所的资产,有用信托方式的,有用融资方式的商品都出现了。但是这些艺术投资的主要目的,无外乎就是为了要在短时间里面能有高的报酬率。艺术品有没有办法在短时间里面达到高报酬率?可以的,如果你懂得操作或者炒作就可以有办法达到这样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短线操作对于我们整个艺术生态和整个艺术架构会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包括艺术家之后整个创作的延续,包括所有国人对于艺术品鉴赏的能力我们都忽略了。现在出货买家整个比重达到23%,将近1/3的买家都靠中国买家。

我们回过头来看非常重要的鉴赏问题,谈鉴赏非常困难,不是说大家都要懂得艺术品的鉴赏,非要考取艺术品鉴赏的博士,不是这样的。很多人说看到一件艺术品怎么看待它的好坏?艺术品没有什么好坏,好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美学的这种价值,这种美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主观的标准。这种标准也就像刚才喻教授谈过的,艺评,国外的艺评非常健全,艺评可以让一个艺术家,一部电影或者一部戏预言之后马上下来或者是火热,中国人和亚洲人很难做到艺术品的中立性。在做所谓艺术品鉴赏的引导上就非常困难,什么叫好作品?什么叫坏作品?其实我刚才讲过没有。你如果逛艺博会,去逛画廊,有人说你觉得这个艺术家这件作品如何?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艺术家,看到这么单件的作品,你很难讲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到了什么样的水平,非常难。但是一个艺术品你看不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一个艺术家的好坏不是在于最后作品的结果,你要了解,包括他的精神性,包括主题的拆分,包括这个作品的表现和技法,太多了。但是很简单,归类成两点,这件作品有没有呈现直接和明确的信息,他画的是风景你看到的是风景,画风景难道这么容易吗?在这个风景画的背后有没有艺术家特殊的笔法,想要让你知道他特有的精神性的想法?这些是思维,这些思维我们叫做富豪。如果你今天找10个艺术家,看到同一个风景,画出10张作品,这10张作品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艺术家眼睛看到的,通过你的大脑思考,通过你的笔来诠释出来的东西统统是不一样的。还有包括艺术家创作时候的心理状态,那个情绪你也掌握不住,这是艺评所没有办法掌握的,尤其是这个艺术家已经过世了,你有什么办法思考。当时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你只能从题跋上面略窥一二。

艺术品的鉴赏,有人通常说这是一幅好画,我说好在哪里?它有很强的符号性吗?能直接传达给你信息吗?如果没有信息和符号,这个艺术家的作品同质性就非常高,如果我们搞一个群展,符号性很强的作品就会跳出来,这个作品相对来讲就是比较质优的作品。风格呢?有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85新潮之后形成了中国当代的一个时代风格,可能当时第一代的是文革当主题,做一些批判性的论述,这就是时代风格。就像早期西方的印象派风格,但是不是每一个印象派里面的艺术家做的东西都一样,所以每个艺术家要用不同的技法,就会衍生出他的个人风格。

我们很快看到西方十大高价的成交艺术品,你看看里面的东西有没有符合我讲的两大风格,还有美学价值和市场价格有没有划上等号?西方的第一件最高价的作品,卖了1亿5600万美金,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全世界最贵的房地产的价格,你今天拥有了这件艺术品,你是不是要买一个比这个更高级的房子?美国战后行动画派第一人,很多人说他比不上梵高,战后的美国基本上握有所有的艺术发展权利,整个欧陆几百年的艺术发展都在战后废掉了。欧陆是战后百废待兴,让美国有了机会,美国人是讲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所以美国的有钱人统统把钱放在他的艺术品上,这就造就了美国艺术家作品的高价,这样的作品基本上美学价值非常高。很多人说我看不懂,这是抽象的,甚至这张作品,他在作画的时候,连画笔都没有碰到画布上,他把画布放到地上,画笔粘着颜料,随着身体的移动把颜料撒在画布上,这不是简单吗?看艺术品不是简单不简单,很多艺术家的作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都画得出来,是当时有没有时代性,有没有革命性,在艺术史上写下什么样的地位。如果没有这样的表现方法,之后的发展都受到局限,这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做法。如果没有画那些有名的肖像,玛丽莲·梦露,之后大家的思考还是走非常的传统,非常的学院,所以它的价格是奠基在艺术的美学价值上面的。

这张也是一样,也是抽象主义表现的作品,你花了1亿5400万买回去,你老婆一定把你打死,这么丑的女人,花了这么多钱?再看克里姆,这么华丽雕琢的女体,在全世界获得了高价,也是美学价值制造了这样的市场价值。大家看梵高,这张作品是1亿4千多万。这是印象派的作品,1亿3千多万。回到了毕加索,毕加索是世界大师,他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讲玫瑰时期的代表作,这样的作品才排在第六位,1亿2千多万美金成交。全世界量最大的艺术家是毕加索,第二大量上拍的艺术家是齐白石,我们齐白石的价格最近创了天价,4亿多人民币,两个人年纪都活了90几岁,量都够大,价格差这么多,这是毕加索去年破纪录的1亿多的转型期的作品。再回到梵高,这些名字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梵高的作品一亿多。毕加索的作品也是一亿多。再回来又是梵高的作品,第十名的作品价格都上了亿美金成交了,等于是六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国最高的拍卖记录里面,这一件乾隆的也不过5亿人民币,都排不上西方的10名内。不代表我们中国人没钱,我们中国财富成长这么大,而是在于中国人对艺术品的鉴赏,本身的比例,人数的比例还太少。如果我们对于艺术品鉴赏的人数越来越多了,超英赶美,现在只是在艺术品市场上形成这个状态。只要这个藏家进场了,我们最高价的艺术品一样可以超越西方所缔造出来的这些高价。

这里有黄庭坚的作品等等,都是两三亿人民币了,我们一起看看。你看到现在有没有发现,高价的作品都是停留在那两个区块,就是古书画和近现代,这些都是我们艺术史已经盖棺定论的艺术家,在美学价值上已经被认定的艺术家才能缔造高价。这里面没有出现任何当代的艺术品,现在谁帮当代艺术写这个史?市场价格在写史。大家还在观望,因为我常常讲,当代艺术在鉴赏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正常的鉴赏机制,现在连制价权都非常混乱,如果用市场的价格来看作品的好坏有失偏颇。第十名2亿多的作品,青花,鬼谷下山,这件作品当时引起了世界的轰动,但是对比下来,我们把自己放在全球整个市场来看,我们还缺少什么?我刚才讲了,美学价值和市场价格的拉锯。

正常的现象,美学价值大于市场价格,我介绍一个艺术家出来,大家必须肯定的是他的创作功力,他的好,好在什么地方,刚才讲你从他的主题表现性、技法、精神性各个统筹出来,你发现艺术价值是高的。但是介绍出来市场上还不关注,慢慢大家体会到了,接受了他这样的创作,把他的美学价值和市场价值划上等号了,死掉之后,他的市场价格就更高了,这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果你发现的是相反的现象,一出来美学价值还没确立,市场价格已经高不可攀,基本上就有炒作现象了,现在我们看到非常多的是第二种现象。

收藏还是投资?说如果好的收藏是不是成为一个很好的投资?可以。但是什么叫好收藏?好的收藏你必须要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美学鉴定基础,你要能辩证出来哪个东西是值得收藏的,这件作品是不是这个艺术家特殊风格期的代表性作品,当然值得你收藏。这种代表性的作品时间一长,慢慢的这个艺术家成名之后,艺术史的地位被确立之后,它的价格就飞涨了。但是现在很多人把收藏和投资混淆了,怎么混淆了?我来跟大家讲差别在什么地方。投资还是收藏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刚才英文的结尾是ty,我们叫4ty,投资是流通、品质、取得、真实。收藏是真实、品质、取得、流通。投资和收藏关注的前后顺利是不一样的,投资就是要获利,你看这件作品是不是有流动性,市场上需求的作品才有流动性,这种作品你随时丢市场都会接受,很多人都在找这样的作品,先决的条件是具备不具备流通性。再就是考量品质,品质不好,即使有再大的流动性,价格要高很困难。还有就是你能不能取得?有没有管道可以取得?大家都要的作品你怎么找得到?最后才谈真伪性。不是不谈真伪,很多人说买错了就没了,以后的投资全泡汤了。真伪也包括在里面,只是不是放在第一位做考量,真伪不是科学证据的,只是一个经验法则,没有人敢拍胸脯跟你说这个东西铁定是真的,价格铁定是高的,那件书画作品只要是真价格一定非常高,不见得,如果那件书画作品不是那个艺术家的代表作和经典作品,没有任何的艺术史和时代意义,这样的作品一样没有多大的价值。这是需要研究的,你要花很多的精力,把这个艺术家的每个风格期,每个创作的技法都一清二楚。还要谈到品质,品质不好你也没有办法,很多人说我收了一大堆东西最后要开美术馆,但是你不是收藏的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也不行。人的收藏经过时间的积累,你的眼睛眼力越来越好,你所有对作品的掌握度和理解度、鉴赏度越来越高。但是你早期的收藏可能跟进场,在后期你可能看不上眼,你非要把它丢掉,再买更好的东西。

早期的作品如何处理?必须要考量到它的流动性,总投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做投资我们只谈风险,先不谈投资报酬率,你的风险如果控制不了,就不要想到有获利的可能。但是控制风险不是唯一的方法,这是经过我们的实验和市场操作,非要分出长短线,以一个金字塔来谈艺术市场,底下是50%,大部分都是新兴艺术家,有些人刚从学院出来,有些名不见经传,有些还在嗷嗷待哺。到了中间那条线,50%的那条线,这些艺术家开始有人代理了,开始有人做展览了,开始到市场上去买卖了,逐渐的就丢到拍卖场去拍了,价格连续几年下来,他变成已成名的艺术家了,大概占到40%。最高的顶级大艺术家的少之又少,10%都不到。做投资要长线和短线分出来,长线的投资标的流动性一定要大,流动性大和市场需求大的作品一定是价格高的代表作,价格高是艺术品的特殊属性,长线作品的单价是高的,但是风险相对低,因为艺术史的地位不确定,又是代表作,风险相对低,这是长线作品。所以上面红色部分的框是常见作品的区块,在成名艺术家的顶端,在顶级艺术家的底端,不能追高,你说今天谈顶端是最好的,花4亿多买一个齐白石,如果你做投资考量的话很难找到。所以你非要在上面留一个空间,让你买这个作品由往上顶的机会。底下的艺术家也是一样,新兴的艺术家,做投资人必须要看到未来性,投资能赚钱是看未来。我们是投资未来,不是投资现在。所以哪些艺术家具备有未来值得你投资,新兴艺术家的底端已经快上了台面了,再加上上了台面慢慢已经成为已成名了,他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往上走,走到大师级的艺术家,就变成你的短线了。短线的作品基本上价值是低的,风险是高的,因为这些艺术家可能上不来。很多艺术家你说好,有未来,市场必须要有操作,是有技巧的。很多艺术家一出来叫好不叫座,一样被湮灭掉了。甚至在过度炒作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没有人再敢买他的作品,这种艺术家很多,尤其在市场,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这是长短线的操作方法。

今天时间比较短,所以提供给大家这些内容做一个参考,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