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首都博物馆开展

提要:今天上午在首都博物馆大厅内举行了,由首都博物馆主办、收藏家杂志协办的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的开幕式,北京文物局副局长于萍等众多领导纷纷到场为开幕式剪彩!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幕式上的领导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讲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开幕式剪彩

展览时间:2011年7月19日——10月16日

开馆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厅

展览类型:免费

伴随着2011年暑期的到来,由首都博物馆主办、收藏家杂志协办的《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将于2011年7月19日——10月16日(周一闭馆),在首都博物馆地下一层A展厅隆重展出。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胡德生老师参观展览

此次展览以展示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家具和其他生产、生活用具、工艺品为主,通过学术性和科普性相结合的方式,呈献给观众一段辉煌的黄花梨发展历史,并讲述蕴含在其中的文化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黄花梨是一种产自中国海南岛“黎峒”的珍稀木材,被誉为生命之树、东方神木。它因质地坚实,肌理细腻,蕴含香馨等特征,受到历代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到了明代,黄花梨家具以其方中有圆、圆中有方的造型,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内圆外方”的伦理思想,彰显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恰恰符合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意致,也因此,黄花梨文化在明代发展到了高峰。但是清中期之后,宫廷紫檀家具迅速取代了黄花梨,许多皇室用器从紫禁城迁移到圆明园,并随名园被焚而流散。上世纪四十年代,欧美掀起第一轮搜购中国明式黄花梨家具的热潮,八、九十年代后又掀起新一轮的大规模外流,直至近年来,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明式家具,才开始陆续回流,使得我们今天能够从多方面来观摩这些顶级的明式黄花梨珍品。

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契机下,首都博物馆与收藏家杂志合作,精心挑选了明清时期的黄花梨展品100余件套,分布在五大板块中呈现给大家。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厅展品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明清家具协会会长为记者讲解

第一板块是“序厅”,展示了海外著名收藏家的旧藏,如明代黄花梨官帽椅、清初黄花梨亮格柜等,都充分体现出了黄花梨制品在国际收藏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板块叫“史海钩沉”。早在唐代时,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关注黄花梨,唐宋以后开始利用,明代成为宫廷家具的首选之材,并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中。而这一部分就是通过对海南原住民早期制作的黄花梨用具、家具,以及后来带有南北方不同风俗特点的明式家具的展示,为观众讲述一段黄花梨从发现到发展再到辉煌的成长历程。第三板块是“淮南为橘”。在这一板块中,观众可以看到黄花梨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可利用的部分只是树干中心窄窄的一条,它的稀缺性和美丽的色泽造就了它今天如此高的声誉。但这并不是这个版块主要想表达的东西,在展厅中,还摆放了一些其他木质的家具,通过对比告诉我们,材质并不是决定家具价值高低的唯一因素,还要考虑到家具的精致程度和背景文化。第四板块是“巧夺天工”。这里主要通过一些家具模型和实物,介绍了古典家具的造型、工艺及榫卯结构等,同时还在展厅内设置了内花园、书房、厅堂、卧室四个家居场景,令观众仿佛身处古代文人家中,别有一番韵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五个板块“四海藏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览中的黄花梨珍品

第五个板块叫“四海藏珍”,展示的都是本次展览中的黄花梨珍品。精致典雅的明代黄花梨玫瑰椅,明风明韵的黄花梨夹头榫独板翘头案、极为罕见的成对百宝嵌官皮箱及托盘、清代乾隆宫中的黄花梨僧帽式佛龛……相信当您漫步在展厅中,驻足在这些“天人合一”的艺术品前,您将深切地体会到什么是黄花梨文化的真正魅力。

责任编辑:yulu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