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古钱币收藏家收藏古钱币近40斤

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古钱币拍出高价的消息时有传出。市民李先生家中就收藏了近40斤的古钱币,其中不乏“天国圣宝”“绍兴通宝”等单枚价值过10万元的珍品。但市钱币协会秘书长张廷却表示,与书画、瓷器等收藏品相比,古钱币数量较多,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但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古钱币收藏并不适合投资。

李先生收藏的“天国圣宝”钱币。正面-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先生收藏的“天国圣宝”钱币。正面

 

李先生收藏的“天国圣宝”钱币。背面-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先生收藏的“天国圣宝”钱币。背面

 

李先生收藏的“宝”字是简体字的“太平圣宝”钱币。正面-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先生收藏的“宝”字是简体字的“太平圣宝”钱币。正面

 

      近年来,拍卖市场上古钱币拍出高价的消息时有传出。市民李先生家中就收藏了近40斤的古钱币,其中不乏“天国圣宝”“绍兴通宝”等单枚价值过10万元的珍品。但市钱币协会秘书长张廷却表示,与书画、瓷器等收藏品相比,古钱币数量较多,价格相对较低,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但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古钱币收藏并不适合投资。


      价值10万元的“天国圣宝”


      上世纪80年代,李先生在彭泽县工作,那时当地有不少人患有牙痛病。李先生说,自己的爱人正好在医院工作,每次从市区返回彭泽县,他都会给认识的人带一种治牙痛的中药。“当时一毛钱可以买一大包中药。收到药以后,人家非要谢谢我,就送了我不少家中的古钱币。”李先生说,由于数量较多,时间一久他就对古钱币产生了兴趣,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古钱币。


      30多年下来,李先生收藏的古钱币品种过千,数量达40斤,时间跨度从秦朝直到民国时期。在李先生看来,古钱币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在考古现场,只要能找到古钱币,就可以判断大概的年份。“古钱币是古代皇帝在位时发行的货币,每个古钱币上都有年份。你若多把玩古钱币,中国古代历史的年份、在位皇帝的名号,不用背都知道。”李先生说,从古钱币的薄厚、材质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


      虽然李先生收藏的古钱币数量众多,但李先生却表示,自己收藏的古钱币总体价格并不高,绝大多数的价格在10元左右,只有数十枚珍品价值能过万元。以宋代铜钱为例,“折二型乾道元宝背广”目前的单枚售价为800元至1500元,而北宋通宝钱单枚多在10元以内。“物以稀为贵,古钱币的价值取决于存世量的多寡。”李先生说,历史上有些朝代强盛,数十年发行单一品种钱币,其存世量大,价值自然不高,而一些短命王朝刚试铸了一些样币即被改朝换代,存世量少价值自然就高。


      在李先生收藏的古钱币中,一枚太平天国发行的“天国圣宝”目前单枚价格为10万元,而另一枚小的“太平圣宝”单枚价格在万元左右,而这些古钱币当时收来的价格并不高,目前已经翻了上百倍。“小的这枚‘太平圣宝’一般只要五六百元,但是因为上面的‘宝’字是简体字,所以价值要高。”李先生说,根据品相、发行量的不同,同一年份发行的古钱币价值相差较大。


      90%是仿制品


      不适合普通市民投资


      “古钱币收藏在九江应该算是小众收藏,目前协会登记在册的收藏爱好者大概在300人左右。”市钱币协会秘书长张廷介绍,浔城专门收藏古钱币的爱好者并不多,大多是以其他收藏品为主,顺带收藏一些古钱币。究其原因,是因为古钱币收藏需要收藏者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张廷介绍说,收藏古钱币首先要熟悉历史,具备钱币学的知识,因为古钱币根据厚薄、大小、钱文、纹饰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版别来,哪一个朝代曾铸造过哪一种或几种质地的钱币,对于鉴定收藏来说,非常重要。“目前市场上的仿制品占到了90%以上,在市场上超过30元的古钱币我建议你就不要买了,因为它肯定不值这个价。”张廷说。


      据了解,目前真正价值较高的古钱币存世量大多很少,被收藏界誉为“古钱五十珍”,其价值多在十万元以上。由于存世量少,因此市场上的仿制品也很多,普通人很难识别。


      “上档次的古钱币多在千元以上,收集时对资金的要求较高,而且越好、越有升值空间的古钱币价格越高,一般市民很难承担。”张廷说,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古钱币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项目,他不建议市民投资古钱币。


      对于真正喜欢古钱币的市民,张廷建议,最好要先学习古钱币收藏的相关知识,多向有经验的藏友请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同时,收藏者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要把古钱币作为发财的捷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经济情况来决定自己的收藏层次,“你想买好的,永远会有更好的是你没有的。”张廷说,收藏古钱币一定不能有捡漏的心理,因为捡漏属于可遇不可求,概率太小了。

责任编辑:小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