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十二字校训背后的故事:朴素无华 低调务实
2014-09-29 08:58:46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老人倒地扶不扶?”“路见不平吼不吼?”“乞丐伸手给不给?”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重庆大学校长周绪红院士连发三问,每一问都得到了13000余名毕业生响亮的回答。这些即将离开母校的学子,又一次在背景墙上看到了校园处处可见的校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诞生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创办之初恰逢“实业救国”“教育报国”风起云涌之际。时代风雨飘摇,学校也举步维艰,办学经费主要靠征收农民的“猪肉税”。抗日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冲破黑暗迎接新中国的特殊使命,使重庆大学逐渐明确了学生培养的目标、方向和标准。1936年第一学期开始实施的《重庆大学训育及管理方法》提出:“训育学生之标准”为“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我们的校训虽无经典出处,但言简意赅、隽永如斯。‘耐劳苦’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勤学业’是人才成长的途径,‘尚俭朴’是重大人生活的态度和风格,‘爱国家’则指明了重大人人生事业的根本。回溯重庆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遵循校训、充实校训、发扬校训并坚韧、执着、顽强的奋进史。”重庆大学党委书记欧可平说。《重庆沙磁文化区创建史》则称“重庆大学的建立,不仅把沙磁地区原有的优良文化和近代产业文化的进步精神继续向前推进,同时又把重庆地区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80多年来,“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潜移默化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重大人。这里是红岩精神的发祥地之一,重庆大学的周均时、张现华等7位师生在1949年重庆“11·27大屠杀”中为人民的革命事业光荣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1947年,著名无线电通讯专家和地球物理学家、时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冯简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观察北极光、研究北极磁场对短波通信影响的学者。1952年,31岁的重庆大学青年教师徐僖研制出我国第一批五棓子棓酸塑料,结束了我国塑料生产靠进口的历史。1937级校友周世尧,在美国留学期间多次被挽留,但他却总是坚定地说:“这里的生活条件虽然优越,但这是你们的国家,我必须回去为祖国效力。”回国后的周世尧,成为我国石油钻井专业的第一位教授,将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石油事业。
“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在重庆大学的办学过程中,“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始终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熏陶和感染的作用。在这种精神感召下,85年来,重庆大学先后培养了40余名院士,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的高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