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清宫戏” 袁世凯东华门外被炸

  游览故宫,养心殿是必然要看的。清雍正开始,曾有八位皇帝在此居住,宣统皇帝被逼退位的地方也在这里。一生坎坷的末代皇帝溥仪,就在东暖阁里看到了紫禁城的日落。100年前,一场“王朝更替”的大戏在幽幽深宫里上演。从那时开始,皇室成员再没有了往日的荣耀与尊贵,紫禁城高墙内的故事变成了普通民众眼中的“清宫戏”。

  东暖阁里的逼宫戏

  隆裕太后无力回天

  2011年9月17日,故宫养心殿外,游客一拨接着一拨。正殿左侧就是东暖阁,导游站在殿外的高台阶上,隔着厚厚的玻璃窗向游客介绍说:“这里就是清末太后垂帘听政的地方,也是溥仪退位的地方。”

  游客们把眼睛贴在玻璃上向东暖阁内张望。只见里面南室靠窗为一通炕,东壁西向为前后两重宝座。当年,宣统小皇帝溥仪就坐在前面的宝座上,不耐烦地扭动着身躯,他身后就是慈禧的侄女隆裕皇太后,这位“生性仁懦”的女人既无慈禧的阴狠,更无慈禧的手腕,无力地看着自家的帝国滑向覆灭的深渊。

  时光回拨近100年,1912年1月16日,东暖阁里正在上演一出举世瞩目的逼宫戏。主角有三个人,袁世凯、隆裕太后和溥仪。东暖阁很小,三个人,就足以让屋子显得很有“人气”。只不过,仨人里有两个人在痛哭流涕。隆裕太后泪流满面,她是真伤心。袁世凯也是老泪纵横,他是一个好演员。溥仪则完全没有入戏。

  年幼的溥仪对这一幕居然有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自传里他如此记载:“最后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这时,殿里除了我们三个,别无他人,安静得很。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

  这是袁世凯最后一次见隆裕太后,也是溥仪与袁世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会面。实际上,1月16日这天的早朝,是袁世凯终于跟革命党达成协议,正式对隆裕皇太后撕破脸皮逼宫的当口。

  东华门外的炸弹戏

  袁世凯遇刺因祸得福

  现如今,百年前的袁世凯逼宫,因为电影、个人传记等原因,老百姓都大体知道一点,可那天的刺杀,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1912年1月16日,刚刚上朝从东华门出来的袁世凯,脸上泪痕犹在,随即遭遇暗杀。这次刺杀来自革命党,当时袁世凯操纵南北和谈正不亦乐乎,革命党中的激进派却已决意刺袁,继而择机与北方的革命党里应外合进军北京。

  刺杀计划相当周密。该日上午11点45分,袁世凯的车队从东华门出来,经过东华门大街与王府井大街的转角处,第一组刺客从街边茶叶店二楼掷出一弹,没有炸到马车。随后第二组刺客又扔出两弹,这次终于奏效,当场死伤20余人。而袁世凯命大,居然毫发无损。

  大难不死,袁世凯有了“后福”。溥仪回忆,“之后,袁世凯就借口东华门遇险的事故,再不进宫了”。既然不上朝,那么后续的逼宫也不用袁世凯亲自上阵,效果反倒更好。

  随后,袁世凯发起最后一击,指示麾下段祺瑞等通电清廷,要求立定共和政体。2月初,段祺瑞再发通电,历数皇族败坏大局之罪。民国政府代表伍廷芳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三天内清廷不退位,即收回优待条件。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正式发布清室退位诏书,这也是清王朝颁发的最后一道诏书。享国268年的大清朝,亡了。

  紫禁城中的搬家戏

  小朝廷被逐出了紫禁城

  没有兵临城下,没有炮火喧天,这是一次和平演变。作为交换条件,民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关于清帝逊位后优待之条件》的文书。优待条件一共有八款,主要内容有:溥仪退位后继续保持“大清皇帝”尊号,享受中华民国对待外国君主的待遇;皇帝每年四百万两白银的费用由中华民国拨付;皇帝暂时仍居住在紫禁城,仍可使用太监、宫女。

  外面世界的热闹并没有改变溥仪的平静生活,他仍在紫禁城里做着自己的皇帝。这种国中之国的悠闲日子在1924年11月戛然而止。据溥仪自己回忆,当内务府大臣绍英失魂落魄地跑来,告诉他冯玉祥的军队已经开进紫禁城时,他一下站了起来,手里咬了一口的苹果都掉在了地上。

  领头的是国民党北京警备总司令鹿钟麟,他带给溥仪的见面礼是两枚手榴弹。鹿钟麟要求溥仪在《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公文上签字,公文规定:即日起永远废除皇帝尊号,溥仪与中华民国国民在法律上享有同等权利,并责令溥仪及皇室成员立即搬出紫禁城,自由选择住所。

  溥仪被吓蒙了。走就走吧,总比丢了性命强。就这样,溥仪和他的小朝廷被逐出了紫禁城。

  历史总是爱和人们开玩笑,1961年,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溥仪再次见到了鹿钟麟。两人同桌坐饮,还留下了合影。照片里,溥仪一边搂着赶自己出宫的鹿钟麟,一边抱着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炳坤,这张耐人寻味的历史照片保存至今。

  金銮殿内的开放戏

  金瓦金銮殿 百姓也能见

  1925年10月10日,经过一年的筹备,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在乾清门前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礼,这座庄严的帝王之城自此向普通市民开放了。老百姓也能走上金銮殿了。

  这个消息成了当时各大报纸的重要新闻。记者查阅当时的报道,刚开放的前两天,门票打五折,只要银票五角。北京市民蜂拥涌向紫禁城,一度出现万人空巷的场景,坤宁宫夹道站满了人,交通因此受阻两三个小时。

  故宫当时新开了三类陈列室。第一类为古物书画陈列室,设在坤宁宫北侧。第二类为图书陈列室,第一室设在文渊阁,第二室设在昭仁殿。第三类为文献展览室,第一室设在养心殿,第二室设在乐寿堂。在此,有必要提及故宫博物院当时的临时董事会,21位董事群星璀璨,蔡元培、熊希龄、张学良、梁士诒、于右任,随便列出几个名字,都为后人所景仰。

  尾声

  主角们的最后结局

  1959年,身为伪满洲国战犯的溥仪被特赦,安排工作时有人建议让溥仪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这一建议被周恩来总理断然否决,他认为溥仪一旦在故宫出现,就会被人围观,既无法工作又容易损伤他的人格和尊严。最终,溥仪被安排在北京植物园工作。对于这份侍弄花草的工作,溥仪非常高兴。1967年10月17日,溥仪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60岁。

  东暖阁逼宫大戏的另外两位主角,袁世凯的结局众所周知,做了83天皇帝后,因众叛亲离,在举国讨伐声中病逝。

  让人唏嘘的是隆裕太后,有洋人曾描述,她30多岁时看着就像60岁。这位失意的叶赫那拉氏太后,退位后天天落泪,经常念叨“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退位仅一年,隆裕太后便抑郁而终,时年46岁。死后她倒极尽哀荣,袁世凯臂戴黑纱,各国驻京使领馆降半旗。

  彼时《中国日报》记载:“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记者 王歧丰)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