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趣坛:古人科举也有“加分”

  科举到了清代,除了三年一考的乡试、会试正科,还沿用了宋明以来的所谓“恩科”。尽管科举考试法令甚严,对科场舞弊的处罚也极其严格,常有砍头株连的记载。但清朝皇帝为了笼络大臣,还是公开采取了一些照顾大臣子弟的科举措施。

  按科场定例:现任的京官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外任官员布政使、按察使以上,武官提督、总兵以上,他们的子孙、同胞兄弟,以及同胞兄弟之子,参加乡试的称为“官生”,卷子另外编为“官卷”。“官生”的录取是“提前批”的,每二十名“官生”取中一名,这比其他人考取举人要容易得多了。

  在道光以前,礼部会试和顺天乡试的主考官与房考官,他们的家人和亲戚如果参加考试,按照规定他们都回避了批阅试卷这个环节。然而,这并不吃亏,这些官员的家人和亲戚的试卷,会被另外封起来派专人阅卷,择优录取。

  上述的照顾对象,不管怎么说,还是要参加统一考试的,但还有一些人,明明榜上无名,照样做举人。雍正六年,乡试后,一日雍正皇帝心情很好,通知手下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僚,谁家里有没录取、年龄在二十岁以上的子弟,准许每位大臣各举一个,开出名单送内阁审定。大学士蒋廷锡等众大臣欣喜万分,列出蒋溥等十二子弟的名字呈上去。后来,这十二个人都被皇帝特赐为“举人”。

  这些以科场加恩大臣子弟的措施,让大臣们更加感戴皇恩尽忠效命。然而,这也把“为国选士”的“国事”,实际上变成了皇家的私人“家事”。 (据《中外书摘》)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