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工资叫“束脩”
2015-09-18 09:24:47 来源:光明日报 已浏览次
工资一般都称作“薪水”,是打柴汲水的意思。语出《南史·陶潜传》:“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陶潜派了一个仆人帮儿子打柴汲水。后来人们就把“薪水”引申为工资了。但老师的工资为何又称“束脩”呢?这要从“束脩”一词的本义说起。
“束脩”就是一束肉干,又称肉脯,有点类似现在的腊肉。古时候,肉属奢侈品,普通百姓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随便便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足见肉之贵重。
古代没有冰箱,所以肉的保存就成了问题。一旦得肉,就先用水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存放起来,留以慢慢享用,这就是“束脩”。古人对老师是非常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也十分重视,所以他们在孩子入学拜师时,都要送上珍贵的“束脩”给老师,作为见面礼。《论语·述而》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说明在孔子的时代,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才算孩子正式进入师门。《晋书·慕容廆载记》:“平原刘赞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国胄束脩受业焉。”《唐摭言·两监》:“龙朔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脩之礼。”《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这里的“束脩”,都是给老师送见面礼的意思。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脩。”还有巴金的《春》:“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脩,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这里的“束脩”,就是酬金、工资的意思了。(刘绍义)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