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裴度:可谓大唐神探 能控制事态发展

  历史典籍

  唐裴度为中书令,忽报失印。度不语。已而报仍于故处得之,度亦无喜色。会有问公者,公曰:“中书失印,不过胥吏等盗印文书耳,急之则投诸水火,缓之则复还故处。”人咸服其量。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

  胥吏:办理文书的小官吏。

  咸:都。

  裴度是唐代中期的重量级人物,当上了中书令,即中书省的长官,其实也就是宰相。

  中书省这个机构,是负责执行皇帝诏书和军国政令的,功能有多么重要,可想而知。偏偏有一天,能行使这个功能的零件——中书省的官印,不见了。

  事关重大,大家都急,裴度却不表态,似乎在等待官印自己回来。没多久,官印还真的自己“跑”回来了,有人报告说:官印仍然好好地待在它原来的地方。裴度也不见得有什么高兴的。

  有人问裴公,何以如此淡定?裴大人解释:“官印丢失,原因无非是几个小办事员想偷去盖印,干点自己的私活,如果逼急了,他们说不定把这宝贝给扔到火里水里。要是放缓一点处理,他们就会偷偷地放回原来的地方。”

  大家都夸裴度大度,而大度来自于大智,大智就是准确的判断和选择。裴度对比了此事的两种消极后果。第一种是盗印者为私人利益给文件盖章,给中书省的名誉和唐王朝的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第二种是,如果在下落不明的情况下立即进行追查和缉拿,那么,消极作用就会被无限放大,官印被毁坏,职能部门丧失最重要的智能部件。

  不过度介入

  反有助于控制事态

  第二种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第一种。印章保全比盗印者是谁更重要。

  在这个判断的基础上,裴度做出选择:不过度介入,暂时无作为,平静地等待事态回到正常的层面上来。这样一来,虽然一时抓不到盗印者,却无形中控制了盗印者的行为,引导他将官印放回原地。

  有时候,对事态不做过度介入,反而更能控制事态。从这点来看,裴度可说是大唐史上了不起的神探,神探不只是弄清真相,还要能全程控制事态的发展。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