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朝杭州学子的“校规”
2011-12-18 09:56:33 来源:钱江晚报 已浏览次
透过这张“童生卷”,清朝学生的生活揭开了一小角。
接下来我们开始努力还原清朝学生读书时的原貌,这一挖发现道道原来真不少。
有寒假,没暑假
全校考前十,可获朝廷奖学金
丁云川从民国钟毓龙先生《说杭州》等书籍中寻找到当时学生生活的一些蛛丝马迹。
紫阳书院当时大约两三百个学生,大都15岁以下,可住校,也可走读。“鸡鸣而起,秉烛读书”。
每年二月初二是招生考试,通过考试,方可录取入紫阳书院读书。考生还必须填写清楚祖上三代人的姓名、籍贯、职业、职位——身家清白才有资格参加考试。
孩子们从鸡叫开始考,一直到太阳下山,中午书院提供免费午餐。“可能并没有暑假。”丁云川查阅资料发现,书院每月考试两次,初二叫“朔考”,十六叫“望考”,书院十二月、一月不上课,先生和学生们都回家过年。
每年期末考试结束后,紫阳书院成绩前10名的学生可以得到官府的奖学金,奖学金分三等,合计1千大洋。
“当时崇文书院、敷文书院(今万松书院)、紫阳书院属于政府支持的民办重点学校,性质有点与今日的文澜中学有些相似。”丁云川说,清朝浙江巡抚专门为这3所书院每年拨款3千大洋,叫“奖赏税提息洋”。
小学生先练书法才读《百家姓》
想进万松书院,还得找“保人”
现在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百家姓》,其实那时候的小学生想念不容易——
紫阳书院授课有规矩:刚开始读书必须先临帖练习书法,老师每天评优劣,书法过关后,才可以读书。
读书也是循序渐进——首先读《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然后是《千家诗》、《神童诗》。之后轮到《诗品》、《鉴略》、《廿一史弹词》、《龙文鞭影》等等。
读齐了这些“课本”,学生们才可以参加“童子试”,考上了就是秀才。如果可以寻找名流推荐、保举,则可进入更高的学府就读,比如万松书院。
进万松书院很难。
万松书院保存有一份清代中后期的董事会名录,一共108人,分布于江浙沪11郡,负责保举优秀学生。万松书院在江浙沪一带招生,每年只招56人。几乎所有就读万松书院的学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考举人。
在万松书院,学生们才开始学习四书五经。
上课前,要请老师、拜孔子
敬茶作揖后,才能下课
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凤凰山管理处副主任邵群在众多资料中整理出一份《讲文礼仪》,岳麓书院等很多国内知名书院都曾来学习这套礼仪,寻回古代中国学生上课的规矩和文化。
那时万松书院学生没有上下课的铃声,但却更加繁琐——上课前,要先请老师,然后拜孔子、向教授作揖行礼、敬茶、击鼓后,方能开始听讲;课上完后,学生要再次敬茶、谢师、作揖,等老师退场,然后才能下课。
清代,为了南北文化整合,杭州书院由弱转盛,竟至盛极一时,整个杭州府的书院前后共有31所,其中以敷文书院(今万松书院)、崇文书院、紫阳书院、诂经精舍四年夜书院最为闻名。
邵群告诉记者,当时书院的最高率领叫山长,就像今日的校长;其次叫监院,近似教育主任。学生年龄相差挺大,小的十几岁,老的四五十的也不少见。
山长一般都是名闻全国的学士,由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聘用。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