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国考”:秦朝需有钱 宋代流行“榜下捉婿”
2016-04-08 09:10:20 作者:赵炎 来源:辽沈晚报 已浏览次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古装剧《刁蛮娇妻苏小妹》演绎的正是宋代读书人对科举的种种态度,传统戏剧《孔雀东南飞》中的那位庐江小吏焦仲卿,则是汉代察举制的受益者。又到一年“国考”时,结合戏里戏外,说说古代“国考”另一面。
秦朝有钱人才有资格做官
秦代选官,主要重视三个条件:一、有一定家资,穷人不可做官。如韩信“始为布衣时,贫无行”,所以“不得推择为吏”。萧何的家庭条件要优于韩信、刘邦诸人。二、要会书写、懂法律。萧何勤奋好学,恰恰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三、年龄须当“壮年”以上,至少要17岁之后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秦始皇驾崩那一年,萧何48岁。
当然,秦代还有军功爵制、分封制、世袭制等等,所谓“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谚语,就是打这儿来的。
两汉察举孝顺爹妈是前提
公元前196年,刘邦下的“求贤令”,开察举制先河。文帝前元二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至此,察举制基本定型。
两汉察举,分为“岁举”和“诏举”两类。岁举为常科,每年推举一次。科目有“孝廉”和秀才。孝廉始为孝与廉两科,后来连称为一科,孝为前提,廉为参考,遂成寒族儒生跳龙门的唯一通道。
举孝廉的对象,包括地方六百石以下的官吏和通晓儒家经书的儒生,由郡国每年向中央推举,前者被举,可获得到中央任郎官的机会,后者即可取得入仕资格。焦仲卿生活于东汉末年,若非对老母至孝,焉能成为庐江小吏?
宋代最流行“榜下捉婿”
科举制到了宋代,进入辉煌期。读书人扬眉吐气,统治者亦更加重视,人才选拔出不少,“榜下捉婿”的故事也时常发生,令人忍俊不禁。
读书人一旦科场及第,铁饭碗就端定了,其他种种超值回报也极为惊人。所以,宋人评价一个家族兴盛程度,标准就是看这个家族有几个考中科举的男子和几个嫁给科举出身者的女子。如此一来,“国考”考场,就成了权贵们争抢乘龙快婿的场所。
在由皇帝担任主考官的殿试结束后,要举行唱名仪式,此时便是“金榜题名”见分晓的时刻,正所谓“前日秀才,今日官人”。唱名结束后,便是“期集”,也就是新及第者的宴会活动。不过,唱名和期集不在一处,这就为“择婿”者提供了条件。从唱名地点到期集所这段路程就成了“择婿”的地点,豪家贵邸竞相在此观望,从中挑选满意者。行情好时,一日之间“中东床者十八九”。
当然其中也闹出不少笑话。有个新及第的年轻人,英俊潇洒,被一权势之家看中,问他:“我有一女,愿嫁与公子为妻,不知可否?”此青年深鞠一躬,推辞道:“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自是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围观众人见状无不哈哈大笑。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