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墓志铭 揭秘袁枚如何富得流油
2016-03-18 10:26:02 作者:斯舜威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已浏览次
中国人讲究立德、立言、立行,有点地位的人,对墓志铭特别看重,故润格也特别高。
读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书札,发现其中袁枚致汪大榀的几通手札,都谈到为汪大榀父亲写墓志铭之事,颇觉有意思。感到袁枚写墓志铭,果然名不虚传,有自己的性格特征。
一是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拿了人家的重酬,自然要拿出令主顾满意,也令自己满意的文字来。因而,他并不急躁,一次次让汪大榀提供、补充材料:“尊公在日,极爱仆之四六,拟撰此体,以质九原。但五十以后之踪迹,俱在诗中,可考而知,五十以前之阅历,及汪氏宗系,及原籍某所,俱须开示寄我,以便我管。”在另一信中又说:“墓志所以未敢寄上者,缘其中有不得不问之事,特差家人渡江,将应问数条开列于右,求即赐复。”
二是尽量避免“浮辞”,尽量做到切合实际。汪大榀肯定提出要求请他“笔下留情”,对“爱游山水”、“做过幕僚”等几件事情掩饰一下。他很坦率地在信中说:“第鄙意史贵直笔,倘尽没其实而徒加以浮辞,则恐见讥于达者。境之顺逆,虽大圣贤所不讳也。既承雅谕谆谆,或稍参活笔可耳。”话说的婉转而客气,但态度是坚决的,以致汪大榀再次提出要求后,他依然不为所动,力陈己见:“前月使者来,命改尊公墓志,弟因患秋痢,以致报命稍迟,深为歉仄。今力疾握笔,将世系补叙其中,并将爱游武昌山水之故,如世台所嘱而委婉言之,唯就黄观察聘往一事,再四思之,万难掩却。古之韩昌黎、温侍御皆幕中人也,似亦无伤于高士,而况尊公诗集中如《呰窳庵》诸篇,皆自叙其在署中光景甚详,丝毫无讳,此时黄公尚存,握管者又何必反为之掩耳盗铃耶?”
三是收润资也决不手软。汪大榀请他动笔前,肯定已经付了不菲的润资,袁枚在第一封信里也提到“蒙惠多珍”,并客气了一番:“一生至好,而区区墓志一篇,乃必以世俗金币相嬲耶?愧不能为尊公作功德施之佛庙,奈何!奈何!”“嬲”纠缠、搅扰的意思,似乎袁枚本不愿收钱,是对方硬的送上门来添搅扰、添麻烦似的。事实上如何呢?袁枚的一封信中露出了“马脚”:“汉玉二件存尊处,希得一总出脱为佳。倘有托售书画数种,容当续寄。”在为对方撰写墓志铭之际,托对方出售汉玉、出售书画,不管主管动机如何,难免会引发人们的种种联想。
当然,收润资多少,于他人无涉,完全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我感兴趣的倒是袁枚对落笔为文的态度,即使拿了别人不菲的钱财,也绝不按照对方的意思无原则地敷衍成文,而是有自己的原则立场,不改写的就不写,不能掩饰的就不掩饰。这一点,很值得当今的书画评论家们学习借鉴。当今的书画家们请评论家撰写评论,有时也有付润的做法,这或许已成“惯例”,问题在于,有的“红包评论”,很不靠谱,胡吹一通,令人诟病。其实,这样做,对评论者、被评论者的声誉都无好处。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底线”。袁枚的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把握了一个“度”。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