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泡澡历史悠久 明清公共浴室禁止传染病携带者入池
2016-03-18 09:58:30 作者:倪方六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已浏览次
《温室洗浴众僧经》:“体性常清净 斯由洗众僧”
有人认为,公共浴室在是宋代才有的,其实不然,供众人使用的澡堂至晚在南北朝时已存在。在南北朝时,公共浴室已是寺庙的必设建筑,称为“温室”,主要供僧人和宾客洗浴用。
最早洗公共浴室的是僧人,则与佛教本身的教义有关。众所周知,佛教源于印度,唐代僧人义净赴印度求法时看到,印度的寺院中都设有公共浴室。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写道:“那烂陀寺有十余所大池,每日晨时,寺鸣楗椎,令僧洗浴。”
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也带来相应洗浴习规。东汉安世高译《温室洗浴众僧经》称,佛祖释迦牟尼主张洗澡,认为洗浴得法可消灾:“除去七病,得七福报”。给僧人供浴还是一种功德,叫“夫人生处世,端正人所敬。体性常清净,斯由洗众僧……”
因此,古代中国每一座寺院中都少不了供僧人们集体洗浴的“浴室院”。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中所记的洛阳城西宝光寺,便有一处浴室。隐士赵逸曾称,晋朝32座寺院都毁了,仅有宝光寺尚存,赵逸还具体指出了宝光寺的浴室和水井所在位置。
当然,佛教要求僧人洗浴,并不仅是形体清净的需要,还有精神层面上对清净的追求,保证“身心无垢”,所谓“洗心革面”就是这意思,只有清心净身,才可以礼佛。这种洗浴要求与中国儒家的洗澡想法其实是一样的,《礼记·儒行》即称“澡身而浴德”。
僧人到公共浴室洗浴是有讲究的,入池前要念经:“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还要讲规矩,北宋僧人宗颐于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编集的《禅苑清规》“浴主”条,有这样的规定:“入浴之法,老宿上堂,后生下堂,各具净巾浴具,不得裸露无惭,高声笑语,敲磕桶杓,涕唾污秽……”
最早的大众浴室出现于何时?
《都城纪胜》:“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
寺庙所设公共浴室,但对内不对外。一般认为,到北宋时公共浴室才开始成为真正的“大众浴室”。也就是说,从北宋起,普通人冬天泡澡堂子才成为一种风俗。
宋代的公共浴室以京师汴梁(今开封)数量最多,称为“浴堂”。洪迈《夷坚志补》“京师浴堂”条,写有宋徽宗宣和初年一起“黑澡堂”杀人吃肉的故事。一名外地来京的参选官员要到吏部陈状,因为起得太早,便到茶室稍事休息。茶室开有浴室,看浴室的见此人未到时间就来了,估计必是头回来京的“村野官员”,遂设计将其勒死,然而不久苏醒,致事发。《夷坚三志》中的“浴肆角筩”条也提到了当时汴梁街头的公众浴室。一来京客人洗澡后,将所带的角筩落在浴室……虽然洪迈所述系小说,不必当真,但从中反映出,当时京城公共浴室已很普遍。
北宋时在京城开浴室很流行,通称“浴肆”,美称“香水行”。到南宋时,香水行更为普及,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谈到临安各行各业时称:“市肆谓之‘行’……又有异名者,如七宝谓之”骨董行“,浴堂谓之”香水行“是也。”香水行不只开浴室,还卖“面汤”。所谓面汤,并非小吃,乃大家常用的洗脸水。可见当时的城市商业供热已出现。
为什么宋代京城会有那么多人家经营浴室?这应该与煤的开发和利用有一定关系。煤炭时称为“石炭”,石炭相比柴草燃料成本低、火力猛,加温亦快。据宋庄绰《鸡肋编》,“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像徐州、延安这些现代煤炭产区当时已出煤,为城市冬天供暖供热提供能源。顺便说一下,因为家家烧煤,污染也重。时延安一带有这样的说法,叫“沙堆套里三条路,石炭烟中两座城”。
在经营人工浴室的同时,宋人还积极开发天然温泉。如福州,在宋仁宗嘉祐年间全城有40余家温泉浴室。
这种温泉浴称为“汤”,有“官汤”和“民汤”之分。官汤一般由寺庙负责,浴客都是公务人员。如宋徽宗崇宁二年进士、福州名人陆藻,曾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在福州秘书巷附近的温泉坊,重修温泉浴室四间,明说“非衣冠不许游也”。而民汤,则属于大众浴室,是老百姓泡温泉的场所。
古代洗公共浴室贵不贵?
《朴通事谚解》:元代“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
到了元代,冬天泡澡已成人们驱寒、清洁已成为一种习俗,还出现了诸如擦背、挖耳、剃头、修脚、按摩等项目,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洗浴文化。
元代的公共浴室称为“混堂”,城市里的混堂要数京城大都(今北京)最好,不只服务项目多,价钱还便宜,当时的高丽(今朝鲜)使臣很是享受。有一本专为高丽来华人员使用的手册名叫《朴通事谚解》,里面便提及到一家名叫“孙舍混堂”的公共浴室,洗澡、做下活很便宜:“汤钱五个钱,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做时只使得十九个钱。”
所谓“汤钱”,相当于浴室的门票,仅需5个铜板。浴客进入浴室后,由服务生引导,每位浴客都会有一个柜子,以方便存放衣帽。
元代公共浴室的服务方式对后世影响很大,擦澡、捶背等都成为后来公众浴室必不可少的助浴项目,如明代,京城公共浴室普遍有“擦澡”。据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明宫中还设有“混堂司”专门负责宫廷洗浴:“凡内官,皆于皇城外有堂子之佛寺内沐浴。”这些宫中女人洗澡时,也都有人替她们擦背,这些“擦背工”都是净过身、却又未能进宫当太监的男子,俗称“无名白” 。
元代的公众浴室,当然也分出不同的档次,贵族所用浴室还是很高级的。如北京小汤山温泉,在元代时已开发为皇家温泉浴池,称作“圣汤”。而现代流行的“桑那浴”,在元代时也已出现,称为“温石浴”。
温石浴并不是普通人可以享受的。《元史·世祖本纪》记载,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秋七月,忽必烈便曾在京城,“造温石浴室及更衣殿。”
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宫阙制度”条,温石浴室在北海琼华岛,“瀛洲前、仁智西北,三间,高二十三尺,方顶,中置涂金宝瓶。”附近还设有圜亭,供“后妃添妆之所也”,圜亭因此又称“胭粉亭”。
古代公共浴室怎么讲卫生?
清代浴室对联:“杨梅结毒休来浴,酒醉年老莫入堂”
明清时期,浴室的建筑设计和池水加温方式都有独特之处。明郎瑛《七修类稿·义理类》“混堂”条称:“混堂,天下有之,杭最下焉。”书中特别提了当时的苏州浴室:“甃大石为池,穹幂以砖,后为巨釜,令与池通,辘轳引水,穴壁而贮焉,一人专执爨,池水相通,遂成沸汤,名曰‘混堂’,榜其门则曰‘香水’。”
郎瑛所记的明代浴室,至今尚能找到遗迹。在今南京中华门外悦来巷内一处人称“瓮堂”的大众浴室,这处明初浴室为国内仅存。其结构是与郎瑛笔下的苏州浴室一模一样,笔者以前常去瓮堂洗浴,可惜现已停业。
对公共浴室来说,卫生和安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郎瑛就曾披露有的浴池“使去薪沃釜,与沟渎之水何殊焉?”
为了保持公共浴室与池水清洁,寺院所开公共浴室最早作出规定:进去洗澡不得“涕唾污秽”。在明代,浴室经营者更明确提出:禁止传染病毒携带者入池,以免传染他人。有的浴室还以对联形式,将警示张贴上墙:“身有贵恙休来洗,年过酒醉莫入池”;或是“杨梅结毒休来浴,酒醉年老莫入堂。”但民间开浴室第一目的是营利,并不会真正拒绝问题浴客于门外。《七修类稿》中便称:“男子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瘍者、疕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意思是,多给点钱就能进去洗澡了。
既爱光顾公共浴室又有洁癖的古人,想到了一个不洗脏水的办法,乘浴室刚开门营业时去洗澡,俗称“赶头汤”,这时的池水最干净。另外,清代时为解决公共浴室的卫生问题,满足一部有钱人的要求,还出现了“盆汤”方式。据日本人中川忠英编《清俗纪池·居家》“盆汤”条:洗澡时可以为客人提供单间,内置木盆洗浴。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