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北京如何管理运营?九门内百姓生活离不开中央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东四南大街,沿街商铺栉比鳞臻,门面装饰精雕细刻,自左而右依次是合芳楼糕点铺、宝裕号茶叶店以及某帐房。合芳楼制作的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的饽饽名闻京城,很受顾客欢迎。

 

  九门提督与顺天府

 

  在封建王朝时期,老北京贵为国都,居然没有庞大的行政机构,只设“九门提督”,有时候是一名,有时候同时任命两名。“九门提督”工作,更专一,专门负责维护京城地面的治安,为中央提供可靠的安全环境。至于居住在京城的百姓,他们的杂事纠纷乃至官司,北京城南以永定门为起点,北到地安门、钟鼓楼,现在说是“中轴路”,以此为界,东边归大兴县,西边归宛平县署理。就连“九门提督”缉拿到的各类嫌犯,也要移交这两个县处理,“九门提督”没有审判权。二位县太爷,虽名义上贵为“京官”,他们绝无过问中央事务的可能,中央不给他们这个权限,也不需要他们为中央提供各种服务,只对居民有司法权,相当于法院,为什么这么说,看下去您自会明白。

 

  先广义的介绍一下元、明、清老北京城分布,俗语是“三步一庙、五步一寺”,这些庙宇,占据了京都许多地方。为什么寺庙多,不光是宗教信仰,还有许多读书人也借住庙里,庙里不但有空闲的房屋,还有藏经楼。藏经楼,收藏佛教经典,也收藏四书五经等经典,它就是座图书馆,读书人朝思暮想的好地方,因为古代没有图书馆,每一座寺庙就相当于图书馆,众多的寺庙,使京城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同时也慈悲着四海的读书人。

 

  有记载,进京赶考的举子最多的一年,达到一万人。这里禁不住要离题,说一下古代的“人才选拔”,我们的老祖宗对此极为重视,视为“永延帝祚”的关键,规定必须层层举荐,如果大臣不能向皇帝荐举,那会受到处罚。这个“举荐”,可以自荐,也可以通过“访贤”发现。举荐不看年龄,甘罗十三姜子牙八十都可以,也不问出处,只要是读书人均能入围,但要过三关,第一,观察此人的人性是否善良,第二,试察他的人品是否忠、厚(忠诚是操守,厚重是修养,两个方面),第三关,很实际了,要听他饱读诗书,体察社会后,“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是否可取”。得到举荐人首肯后,就可以向上提名了。现在的青年人会说,谁能通过,这么难?其实不难,读书人从六岁启蒙读的书,都是这些内容,就看谁在书本知识和自我改造的结合上,扎实的下了真功夫,“十年寒窗苦”,苦在这里。

 

  国都,赶考举子和各省官员要频频来暂住,不能都进庙里,于是,名目甚多的会馆林立,会馆大多都是三进四合院,据考,老北京城里,会馆有将近五百家,散布在京城各处,占地亦广。

 

  还有一点要提及,老北京的皇城里和四九城门以里,有相当的地盘,不建筑王公府邸和各色民居,它们属于上驷院的“御马厩”,“御马厩”遍布京城,饲养着几千匹御马,这些精良的宝马,是为紫禁城的皇帝以及王府的王爷服务的,御马厩还饲养大批战骡和负重的骆驼,以备不虞。“御马厩”连着草料场,占地惊人。比如紫禁城东面的御河边,就遍布御马厩。正因为有此需要,上驷院的人员编制,也数目不小。不光城里,城外还饲养着万匹精良战马,那是御林军的坐骑。每年,城里御马要去塞外草原“吃青”,来去的场面,今天的人们无法想象了,真正的“万马奔腾”“烟尘蔽日”。

 

  开篇说的大兴县和宛平县,它们头上还摆着个上级–顺天府,这个顺天府,乍听底下有州有县,但它主要管的事情是科举,衙门边上就是顺天府学。偶尔有涉及“中央”的司法案件,府尹也得听上头的意见再拍板。老北京城以里,顺天府名义上和九门提督共管,其实九门提督根本不会和他商量;老北京城以外,顺天府对自己辖区也不能独断,和直隶总督府共管,直隶总督是一品大员,顺天府尹才三品,“共管”只是客气话。至于其他中央的各类具体事情,则更不需要他操心,中央有自设的衙门署理。

 

  举个例子,京城历来居住大量的皇族,这些人会产生出庞大复杂的日常事务,于是设立“宗人府”,这些人犯了法,由皇帝判罪发落;各级官吏包括大臣触犯条律,也归朝廷处理。各级官员,有自己的衙门,史称“六部”,为您提供福利,到了六月,大暑天,发冰票,衙门口直接发给您,去冰窖取冰。至于冰窖,那都是皇商的,与顺天府的大兴县、宛平县更没丝毫的关系。

 

  “中央直属”的老北京人

 

  清朝时,老北京城,皇城划界,皇城内,有紫禁城和西苑,占地几乎不让紫禁城的景山,御河顺东皇城脚下流淌,辉煌的“内八刹”,还有大量库房,诸如缎库、瓷器库、火药库、米粮库、炭库、硫磺库,细算算,皇城里几乎没闲地方了。剩下的地盘,只有太监和紫禁城离不开的人,才可以歇脚。唯一例外,是清末在景山东面的公主府旧址,开办了“京师大学堂”,即后来的北京大学,知识分子成了能够进入皇城的唯一一部分和紫禁城没有关系的人。为什么叫做“京师大学堂”,里面有学问,咱们后面再说。

 

  皇城以外的“内城”,是东、西两城,八旗兵丁中的六个旗占据大部分地区,另外,还有数目可观的王府,他们之下,公、侯、伯、子、男,这些贵族,亦各自拥有大小不一的府邸,六部口一带,建造了六部衙门,集中办公。东、西城,本来面积就不大,所以,真留给普通居民的地方少得可怜,基本都在东、西城的顺城街一带居住,过了顺城街,真到城墙根底下,另有守军驻扎,普通人不得靠近。

 

  “外城”指的是宣武、崇文二区,除去八旗的两个旗在此驻扎,亦有大批高官居住,除此之外,留给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盘比内城大一些,在此居住,必须要有奉献,大多是“前店后厂”的,要给中央干活,他们的很多产品,直接由皇商定时定期购买,比如同仁堂、月盛斋、内联陞。

 

  九门之内的老百姓,他们祖上的大部分人的生计,都离不开中央机构,也就是说,老北京城里的人,“大部分”都是直接为中央服务的。甭管您操何业,都与中央挂着的。您是绣花的高手,肯定是造办处“绣花局”的干活,您是棚匠,一年四季也会给皇宫和王爷府搭棚,您会掐灯笼,那更是中央的大“关系户”,谁都离不开灯笼,照明的首选;前门大街的“炉房”,那是专门为户部铸造国库官银锭所在。至于剩余的小部分人,他们的地位又低了一等,只是为“大部分人”提供服务的,比如饭庄子、戏园子、澡堂子,但实际生活并不差,而且获利颇丰。在“京城”居住的老百姓,他们都是“中央直属”。

 

  看一个人到底是不是“老北京”,就听他聊天,老北京都有个习惯,聊天的内容离不开“朝廷”,今天的语言是“国家大事”。外地同胞不习惯,觉得这些人吃饱了瞎操心。其实您错了,聊天的内容就是老北京的饭碗,您聊葱姜蒜,那是为了生计,老北京盯着朝廷,因为朝廷的一举一动,朝廷的安危,直接左右着他们的前程,这就叫做“存在决定意识”,老话说北京人“眼宽”,是形容眼界,就是现在强调的“综合素质”。

 

  老北京,管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京师”,“京”为都城,天子脚下;“师”即“表率”也,全国的“榜样”。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当全国风气的好带头人,这也是“京师”历代人的自觉担当。当年,京官外放是极其荣耀的事情。

 

  真正能熬成老北京居民的人数并不多,就连宰相“罢官”(古代把终生不再为官和短期的离职,都称做罢官,和现在的含义不同)也腾府,回家乡颐养,他们腾出府,大多都捐给自己省份当会馆。京城,只有皇帝和皇族居住,老居民其实基本是他们,另伴有一批身怀各种绝技,能为中央服务的高人。

 

  如果有外地人想来北京,而且有地方接纳,可以,您必须有两位保人,从道德品质一直到个人经历都自愿“作保”,要知道,保人的责任重大,如果被您保的人出了问题,您会连带着吃官司。这个制度,到了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使用,比如,我母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工作,还需要保人的。这种沿袭了近千年的“保举”制度,从一九五三年左右,渐渐被“外调”“政审”替代。

 

  流民入京,不到兵荒马乱的年头,非常困难。有史料可查的,老北京第二次兵荒马乱是袁世凯时期,另外,近现代的北京,还有一次战乱流民入京高峰是–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

 

  老北京城里,“堆兵”(清代的警察)无处不在,他们的最高上级,就是“九门提督”,“堆兵”们辛辛苦苦的管理着每一位居住在城里的居民,谁家生了孩子,谁家有了红白喜事,谁眼下出了远门,谁家来了“客人”,他们俱了如指掌,北京城的安全,由他们密密的织成一张防护网。除此之外,这些“堆兵”,还有另一种任务,他负责的地盘,要由他维护街面的交通,不能发生堵塞,还要到处探查,预防火灾,工作不轻松,一天到晚的很累。

 

  最后说说那“小部分人”,“前门西单鼓楼前”说的是他们盘踞的三个地方,为商业繁华地区,都在皇城以外,林立的饭庄、金店、古玩行、果品店、文房四宝堂、鼻烟铺、戏园子、当铺、钱庄、布店、鞋店、首饰店、理发店、澡堂子、刀剪行、煤铺、米粮店、杂货店、菜站、鱼行、肉铺、荤素熟食店、饽饽店。这么说吧,只有您想不到的,绝没有商家落下的。这些人,靠的是过人的观察力,专门“填空补漏”,把买卖做活了,让消费者满意。消费者满意,就给“小部分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北京”,成为国都之后,它这一级机构,实际上是“虚设”,说准确些,就从来没有“北京”这一级行政管理机构,还不如唐朝时候,那时候,北京不是国都,叫做渔阳郡,有衙门,渔阳节度使是安禄山,不但有管理实权,还握有兵权。

 

  设立“北京市”一级的实际机构,是1912年民国以后,先称为“京兆”,设“京兆尹”,后叫做“直隶北京”“河北北京”,二十世纪前半叶,“河北北京中学”在北京城里还是座老牌名校,在东城,仅次于贝满女中和育英男中,位置在交道口和北新桥中间,现在应该是二十二中。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